2014年4月23日是英国伟大的作家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随着这一纪念日的临近,上海译文出版近日推出了十卷本的《莎士比亚全集》,不同于之前《莎士比亚全集》的版本,该套全集是华语世界首部诗体《莎士比亚全集》,充分吸收国际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共收莎剧39部(在传统上的三十七部之外又收入《两贵亲》和《爱德华三世》两部戏剧),诗歌部分则收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确认为莎翁作品的长诗《悼亡》。“全集”凡470余万字,堪称整个华语世界搜罗最全、校勘最精,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的首部诗体汉译莎士比亚全集,这套“全集”的出版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以诗译诗,呈现莎剧“原汁原味”
经过几代翻译工作者近百年的艰辛劳作和不懈努力,在诗体版《莎士比亚全集》出版之前,华语世界已经有了四套莎士比亚全集的译本:第一套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以朱生豪译本为主体(经过吴兴华、方平等校订)、由章益、黄雨石等补齐的十一卷本;第二套是1967年梁实秋翻译在台湾出版的四十册本;第三套是1957年台湾世界书局出版的以朱生豪原译为主体、由已故学者虞尔昌补齐的五卷本;第四套是译林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以朱生豪翻译(裘克安、何其莘、沈林、辜正坤等校订)、索天章、孙法理、刘炳善、辜正坤补译的八卷本。
诚然,这些翻译大家为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普及传播做出了不朽之功,使得莎士比亚成为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英国作家,但是实际上莎士比亚的剧本是诗剧,而不是降格以求的散文体,而且莎士比亚作品的艺术生命力就在于那有魔力的诗的语言。随着全球化进程,中外交流的频繁,翻译事业的发展,时代呼唤一个全新的诗体的《莎士比亚全集》,以展现莎剧原汁原味的魅力。而译文出版社此次推出的中国翻译史上第五套《莎士比亚全集》正是响应了这一时代的需求。
方平主编、主译的这个版本是头一个华语世界用诗体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译本。莎士比亚戏剧的原貌是诗剧,是以素诗体(blank verse)为基本形式的诗剧,以诗体译诗体,尽量使译文在语气、语言节奏感上更接近莎剧原貌,是这个版本的最终诉求。
该全集的主编与主译方平先生堪称中国莎学泰斗,方平先生终生研究莎士比亚,生前是中国莎士比亚协会会长,国际莎士比亚协会执行理事。因此这个译本溶入了最新的莎学研究成果,每部剧作和诗歌作品之前均有“前言”——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和思想主题等,对这部作品做出恰如其分的综合评价;之后又附有简明扼要的“考证”——对此部作品的版本情况、写作年份和取材来源等做出交代。
通行了半个多世纪的朱译本影响很大,朱译本重在通晓流畅,但是在翻译过程中失去了诗剧的原味,而本套译本,以诗译诗,力求贴近莎剧的本来面目,意味着对于语言的艺术形式给予更多的关注,更看重形式和内容血肉相连的关系,不满足停留于语言表层的意义上的传达,而是力求在口吻、情绪、意象等多方面做到“归宿语”与“始发语”的对应,在语际转换中力求把“失真”减少到最低的限度。
台湾著名诗人、翻译家余光中对本套译文寄予厚望,他指出莎士比亚首先是一个专业戏剧家,其作品是为了演出而创作的,并不是为了案头阅读。方平等人的译本,有望恢复莎士比亚剧作本来面目,从“案头书”变成“演出本”。
最新最全,网罗莎学研究界最新成果
据长期研究莎士比亚的复旦大学陆谷孙教授介绍,随着英国及世界文学史界的研究不断深入,莎士比亚的剧作数量一直在被刷新。到目前为止,已被确认的有39部。其中36部首次出版于1623年,也就是这位有史以来世界最伟大的文学家去世之后的第7年。陆谷孙在《莎剧书评》中透露,莎士比亚生前只关心其剧本的上演情况,而对是否出版并不感兴趣,加之印刷术和版本的原因,给后人研究其作品的归属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近期面世的上海译文版《莎士比亚全集》总共10卷,由方平主译,屠岸、阮珅、汪义群、张冲、吴兴华、覃学岚、屠笛等参译,收录世界莎学界公认的39个剧本,在传统上的37部之外又收入英国“河滨版”中的《两贵亲》和《爱德华三世》两部戏剧),诗歌部分则收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确认为莎翁作品的长诗《悼亡》,充分吸收了国际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方平先生在生前曾指出:“这一套全新的诗体全集译文《莎士比亚全集》不仅新在这是按照原来的文学样式(诗体)的新译,而是想着重表明在一种新的概念启发下,试图体现对于莎剧的一种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