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出版,如今突然红透网络《四川方言词典》出版社回应—
20多年前,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四川方言词典》。近日,有网友在微博上晒出该词典的内容片段,“有盐有味”的解释引得众网友纷纷点赞 “简单粗暴,深入民间,实用度爆表”。记者段祯摄影向宇
昨日,该书编者之一张一舟在接受天府早报记者采访时,讲述了编写这本词典的幕后故事。
“奇书”啥样?收录了近7000个词条
日前,一本名为《四川方言词典》的截图在微博上热传,照片中的词典搜罗了各种川话方言,比如“操哥”、“操妹儿”、“耍朋友”……文字解释一本正经,配上的例句则让网友直叹“亮到无法自拔”。
如“瓜眉瓜眼”,形容傻乎乎的样子,“大家都走了,你还瓜眉瓜眼地站在那里做啥子!”又如“铲铲”,其中一个意思是用作反语,表示强烈否定,“有个铲铲”、“吃个铲铲”、“说个铲铲”。
这本词典于1987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当时在四川大学从事现代汉语研究的王文虎、张一舟、周家筠三位教师。
四川在线记者昨日在张一舟的家里见到了这本网友口中的“绝世奇书”,这本词典大约收录了7000个词条,其中包括方言及歇后语,以及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说法。
编书缘起?方言也是一种语言财富
《四川方言词典》最早是作为一本工具书出版,谈及当年的编书缘起,张一舟透露:一是有感于年轻人对很多方言词的不熟悉、不理解,二是在李劼人、艾芜、郭沫若等人的著作及报刊上都有用到一些方言词,有些方言词尚活在老百姓的口里,但有些词已不太常用。在张一舟看来,方言也是文化民俗的载体,不能轻易丢弃,“我觉得一个人除了会说普通话,方言也是一种语言财富。”
张一舟介绍,他们三人从1985年开始搜集资料,用了近两年时间编写完成,词典除了收录口头上流行的方言词语,还有很多用语出自文献资料。这部分释义的例句援引现成的书例,后面配有括弧注明来源出处,这些著作中包括了李劼人的《大波》、《死水微澜》,巴金的《寒夜》,郭沫若的《蜀道奇》、《川剧传统剧目汇编》等,“这也是为了证明权威性,说明这些方言词是有来历的,并不是我们自己造的。”
如何注释? 该怎么写也令人头痛
词典中收录的词汇按照四川话注音排序,只解释它的方言意思,比如“颇”,就只解释“豁出去”的意思;“造孽”,四川方言里的意思与普通话不同,词典里收录的意思则为“可怜”。此外,一些不太文雅的口头词汇,但生活中常用的也被收录,但这些词后面会被提示存有贬义或较粗俗。张一舟说,这是提醒大家谨慎地使用。
方言都会说,但怎么写未必每个人都明白。张一舟也告诉记者,“编写这本方言词典的时候,很多词语是第一次被收录,如何确切地归纳解释出这个词的意思,需要搜集很多资料、语料,同时,这个方言词究竟该怎么写,也令人头痛。”对此,张一舟解释,他们通常会从几个方面考量:其一是依据本字的意思,其二是按照跟从大众的原则用同音字代替,其三是自造一个方言字,典型的是“ 耳朵”中的“ ”。如果实在找不到字替代的,就用一个方框表示,比如在四川方言里有着依靠意思的“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