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悲鸿生命――徐悲鸿的生前死后》出版

时间:2014-03-06 13:58   来源:中国台湾网

一部汇集文字、图片与画作的大师传记

  江苏作家傅宁军撰写的长篇纪实文学《悲鸿生命――徐悲鸿的生前死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艺术大师的传记不止于最真实的文字,同时汇集最完备的徐悲鸿照片、最丰富的徐悲鸿画作,是全面了解徐悲鸿艺术与人生的指南。

  徐悲鸿的一生,是经历风雨曲折而又波澜壮阔的一生,他从太湖之滨的乡村走向耀眼的艺术颠峰,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长河中的灿烂星辰。作者追踪徐悲鸿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足迹遍布海内外,与读者分享徐悲鸿的成功之道,其中,既有历史传统的深厚积淀,又有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合。作品写出的徐悲鸿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教育家,又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同时,他的个人情感纠葛也如实地呈现,力求用事实说话,遵重历史,视角客观。

  尤为难得,此书写了徐悲鸿“生前”,也写了徐悲鸿“死后”。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该如何重新认识徐悲鸿?为什么徐悲鸿在新中国诞生时已是一代大师,以往总是回避徐悲鸿生存与成长的时代以及与之交往的民国人物?徐悲鸿去世至今,又有哪些与之有关的人与事?作者没有停留于表面事实铺陈,而是发掘事实之中的文化内涵,勾勒了一个文化人物与一个风云时代,乃至一个伟大民族的血肉联系,以及至今未消散的深刻影响。

  与常见的传记体例不同,1953年徐悲鸿去世,在书中不是句号,而是逗号,此后的政治风云变幻,以及与徐悲鸿有关的人与事,都能真实地写入其中:批评徐悲鸿的党委书记被打成右派;与徐悲鸿接头的学生冯法祀也在反右斗争中受到冲击;徐悲鸿画的骑兵一直是工农兵代表作,而骑兵英雄却遭受不公待遇;文革中徐悲鸿画作险遭毁灭,幸亏周恩来亲自过问被藏入故宫……如实的追述与深刻的反思,使文化传统的重新回归,显得更为来之不易。

  如同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徐悲鸿生前传奇,死后仍然传奇。徐悲鸿身后的故事,有许多令人回味的意义。曾毕业于中央美院的陈丹青说,徐悲鸿生得其所,死得其所。而许多徐悲鸿弟子说,徐悲鸿英年早逝,却有幸免于反右运动和文革浩劫,否则,性情耿直的徐悲鸿会有怎样的命运,实在难以预料。当徐悲鸿的自然生命中止后,艺术生命仍在旺盛地延续。比如徐悲鸿受到海峡两岸共同推崇,形成一种具有民族性的文化现象。徐悲鸿昔日同事、友人与学生,在台湾传承徐悲鸿教育思想与艺术观念,将徐悲鸿尊为“画圣”。即使海峡隔绝和刚开放的时代,第一本大陆画家传记、第一个大陆画家赴台展就是徐悲鸿,体现了超越政见的情感认同。

  徐悲鸿的特殊贡献与非凡地位,无论是肯定他,还是否定他,都无法抹去他的存在。如同作者所言:“至于徐悲鸿与艺术、徐悲鸿与女人、徐悲鸿与这个纷纷扰扰的尘世,有着太多话题。一个已为人所知的徐悲鸿,一个仍鲜为人知的徐悲鸿,急需从光环或泥淖中抖落出来。”作品告诉我们,无论徐悲鸿走得多远,成就多大,似乎总是可见他贫寒的出身、私塾的熏陶和早年经历所铸就的执拗个性,也渗透着其汲取西方精华的包容姿态。作者将视野延伸,由历史而现实,由昨天而今天,使弘扬一代艺术大师的品格情操与当下文化现象息息相关,避免了故纸堆的陈旧感,充满了新鲜的现实感。

  全书近30万字,收入100多幅画作,200多张珍贵照片,以图文并茂、印刷精美的特色在纪实类书籍中独树一帜。其中徐悲鸿在不同时期的照片,原先散落在各地,被当年与徐悲鸿接往的人物的后代保存,这次尽可能收入书中,相当部分首次披露,以真实的图像还原历史,对于了解徐悲鸿有极大的认识价值。

编辑:吴晓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