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改革时代的中国现代主义:作为精神史的80年代

时间:2014-01-17 13:31   来源:搜狐读书频道

  书名: 改革时代的中国现代主义——作为精神史的80年代

  作者: 张旭东 著 崔问津 等译

  出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本书通过对改革十年(主要是80年代)中“文化热”及代表性文学、电影等的批判性解读,试图在社会语境和形式符号的时空秩序里追溯“中国现代主义”的生成与流变,从思想文化角度对“新时期”进行了深刻的历史观照。作者在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理论感觉基础上,将新时期的文学和电影包括现代派、先锋派、“第五代”电影等放在“中国现代主义”的理论框架下进行讨论,述之以极具思辨性和穿透力的语言,提供了一种不同的阐释,对相关的研究不无启发意义。其中对于知识精英群体在文化思潮中的精神探索和实践应对的关注,使本书所讨论的80年代某种程度上具有了精神史的味道,这也是副题命意所在。

  作者简介:张旭东,纽约大学(NYU)比较文学系、东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兼职),纽约大学-东京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国际批评理论中心(ICCT)主任。中文著作包括《批评的踪迹》《纽约书简》《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对话启蒙时代》《我们时代的写作》等。译有《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启迪》。编有《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化逻辑》《后现代主义与中国》(英文)、《中国何处去——当代中国思想论争》(英文)、《在全球化时代反思启蒙》(英文)等。

  书摘正文

  第九章 “第五代”的分化

  在1987年这一年都市成了中国电影的焦点。除了陈凯歌的《孩子王》和张艺谋的《红高粱》这两部将在以下章节里详细讨论的电影之外(有趣的是,这两位“第五代”领军人物的代表作都选取了乡村和历史作为背景),整个电影界都将目光投向了新的都市风景,并且受到了隐藏在城市空间与节奏之中的新的生活形式的启发。张泽明的《太阳雨》和孙周的《给咖啡加点儿糖》在同一年上映,这两部影片为我们带来了城市日常生活陌生化的却富有建设性的图景。两部影片都在广州——这个中国东南沿海经济繁荣的中心城市以及都市生活新时尚的发电站——取景,这并不让人感到奇怪。与张艺谋的《红高粱》在1988年所取得的巨大商业成功可以相提并论的电影,正是周晓文导演的《最后的疯狂》,这部影片采用一种中国的方式将侦探惊悚片与喜剧片混合在了一起,它丰富的影像及意识形态意味突然引发了对于“后第五代”电影的期待——据称这一电影更加敏感于市场的波动,同时又坚持探索个体经验与电影媒介本身的审美潜力。

编辑:吴晓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