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贾平凹在获茅盾文学奖之后,历时4年写就的最新长篇小说《古炉》已创作完成,出版在即。披露这部长篇新作内容梗概与创作心声的小说“后记”,已发表在新近出版的《东吴学术》创刊号上。
《古炉》是一部讲述“文革”记忆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烧制瓷器的叫古炉的村子,偏僻却又山水清明,村人擅长技工,却又极度贫穷。在“文革”中,他们使强用恨,争吵不休。作家细腻地描写了一个叫狗尿苔的少年主人公,他从小被抱养,生活在古炉村,因人境逼仄,只得与动物、植物交流。
《东吴学术》执行主编林建法28日在沈阳向记者介绍,这部长达64万字的鸿篇巨制将刊发在《当代》今年第六期与明年一期,明年1月出版单行本。贾平凹率先将小说6000余字的《古炉》“后记”在《东吴学术》上披露,让读者了解创作新作的心路历程。
贾平凹在“后记”中提及了创作的最初动因:“对于‘文化大革命’,已经是很久的时间没人提及了,或许那四十多年,时间在消磨着一切,可影视没完没了地戏说着清代、明代、唐汉秦的故事,‘文革’怎么就无人感兴趣吗?”作家内心存着这样的疑问,在一次回村经历的促动下,最终写成了这部作品。
贾平凹也在《古炉》“后记”中表达了他对主人公狗尿苔的看法,这个孩子虽然不完全依附于某一个原型的身上,但在写作的时候,常有一种幻觉:“狗尿苔会不会就是我呢?我喜欢着这个人物,他实在是太丑陋、太精怪、太委屈,他前无来处,后无落脚,如星外之客”。
《东吴学术》为江苏省常熟理工学院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大型学术季刊,常设栏目有“东吴讲堂”“哲学与文化”“现代中国文学”“经济与政治”“社会与历史”“苏州研究”“随笔与书评”,刊登各领域优秀学术研究成果。(记者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