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卢新华出书谈财富

时间:2010-08-23 09:33   来源:京华时报

卢新华供图

  继四年前推出长篇小说《紫禁女》之后,“伤痕文学之父”卢新华再推长篇随笔《财富如水》,该书分析和研究了财富所具有的七种水一般的特质。昨天,卢新华接受采访时说,“财富如水”的体悟主要是他从赌场的牌桌上发牌时得来的,是他的切身体验。在写这本书时,他也或多或少用到了一些别人的经验。卢新华认为,若要校正国人的财富观,必须首先帮助他们认识和弄清财富如水的真相。

  >>关于新作

  当发牌员悟出财富之道

  《财富如水》共分三卷(上卷《水性篇》、中卷《水患篇》、下卷《理水篇》)二十一章,融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宗教文化于一体。卢新华引经据典,分析和研究了财富所具备的水一般的特征和性质,即财富如水一样会流动、会蒸发、会冻结、会滚雪球、会“以柔克刚”、会“往低处流”、会藏污纳垢,且“能载舟,亦能覆舟”等。结尾部分对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史作出深刻反思,提出“换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建立一个传统复兴、“合天道,衡人欲”的和谐人生。

  卢新华说,关于财富的话题他早就有写作冲动,但是以小说还是随笔的方式呈现出来一直是个难题。后来,他在报纸上以随笔的方式发表了一篇关于财富论的文章,取得很好的反响,促使他决定用随笔这一直抒胸臆的方式,将对财富的认识直接写出来。卢新华说,对于财富的深切认知,他早年在美国洛杉矶扑克牌赌场时就有了。那时,他是一位资深发牌员,每天一上牌桌,阅牌无数、阅人无数外,面对一摞摞、一堆堆五颜六色的筹码,时间长了,就有一种错觉——偌大的赌场,一时间竟然波光潋滟,水汽蒸腾,俨然一片财富湖泊。“这赌场其实还是个流水作业的‘屠宰场’,每个进得门来的玩家充其量也不过是些待宰的牛羊。他们在被放水或抽血前,一个个似乎还都兴高采烈。有一天,我忽然就由这赌桌联想起人世间许多其他名目的财富,以及这些财富的特点和本质。”

  卢新华称,写这本书的知识准备他在当时就开始了:“下了牌桌,我一休息就抓紧时间阅读古今中外许多作品,包括东西方哲学著作、佛经、各种中英文小说等。当然,写这部书期间,我也仔细阅读了不少政治经学著作和历史著作,如《国富论》《犹太人的财富观》等。”

  >>关于财富

  人人想发财是不能免俗

  从早年放弃文学创作,到后来出国、下海经商,卢新华似乎从未停止追逐财富的脚步。谈起自己的财富观,卢新华表示,他的财富观就是“财富如水”。对于“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说法,卢新华有自己的理解。他说:“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这句俗语,曾经以为这样做人未免有些庸俗。后来长大了,渐渐又觉得不无道理,至少撕开了我们人生的许多伪装,还它一个赤条条真面目。但什么是财?为什么我们知道它并不总是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却还要一遍遍、一群群、一代代趋之若鹜?我后来体会到,那其实是因为我们对财富的认知存在着误区。”

  在卢新华看来,国人在财富认知上的最大误区便是以为财富可以长期占有,并能子子孙孙永久保存下去。他说:“我看世间许多贪官和奸商的人生之舟之所以容易倾覆,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总以为金钱划到了他们或他们家人的存折上,房子和汽车归到了他们或他们家人的名下,那财富便是属于他们的了。殊不知财富之‘水’在浩瀚的时空间流来流去,是不可能恒久地由一个人、一个家族或一个企业掌握的。依靠勤俭致富的‘净水’尚且富不过三代,赃款和黑钱即便没有毒害到后人,又怎能逃得过‘来得快,去得也快’的宿命?所以,若要校正国人的财富观,首先必须帮助他们认识和弄清财富如水的真相。”

  卢新华看不惯被财富异化了的当代众生相,所谓“钱在银行,人在病床;钱在银行,人在班房;钱在银行,人在坟场”是也。他说:“处在一个人人都在想发财的时代,也许我只能说,虽然我们人类常常以高级动物自诩,其实还是不能免俗。”

  >>关于文学

  努力承担社会责任

  32年前,卢新华正在读大学,发表了小说《伤痕》,一举成名,由此引领了一场“伤痕文学”运动。对于这篇让他成名的作品,卢新华这样评价:“它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因缘际会的产物。它能够打动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人,主要不是因为它在艺术创新上有什么特别的贡献,而是因为它的真——情感的真、思想的真,尽管故事和人物都是虚构的。”同时他也表示,“伤痕文学”运动肯定对当年的思想解放运动起过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许多作品在艺术形式上还是比较稚嫩的。他说:“至于我说‘伤痕文学’是短命的,主要是指它对‘文革’现实的批判会是一柄双刃剑,当时的政治气候和社会环境,不可能允许这样的思潮持久地发展下去。”

  卢新华自称是个地地道道的自由写作者,以前出国、下海经商等,主要目的是行万里路,在读好书本知识之外,再读好自然和社会这本大书。“譬如这次的《财富如水》,其中的体悟主要是我从赌场的牌桌上发牌时得来的,也是我自己的切身体验。”对于文学,卢新华至今一直坚持“文以载道”的古训。在他眼里,优秀或伟大作品得具备深刻的思想、鲜活的人物、如珠似玉的语言、出人意料的情节、悲悯的气氛、大气磅礴的道德感召力。作者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有着深切的关怀和担待。

  发表《伤痕》之后,卢新华久久没有发表作品。近些年写了《紫禁女》等小说,却并没引起太大反响。对于这种巨大落差,卢新华表示,他自认为是一个能够看得破、想得开的人,还没有那样严重的失落感。他只是想,如果他对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确实有什么义不容辞的责任,自会去努力承担。

  生活中,卢新华喜欢走路。他说,一方面可以锻炼身体,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思考。“我也从走路中体会到,人生有时是‘脚脚踏空,步步落实’,有时却又是‘脚脚踏实,步步落空’。”卢新华时常关注时政和财经新闻,不爱看娱乐和八卦新闻,觉得那些新闻很无聊。

  本报记者卜昌伟 实习记者钟练

编辑:李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