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台商杂志&网络

台商转型难 缘于作茧自缚

2012-08-20 10:18     来源:台商     编辑:王思羽

  懂得工厂管理的台商,转型升级被自己的10大定式思维约束;熟悉国际市场的台商,被自己娴熟的工厂管理模式捆绑;台商都说转型难,不是难在环境,而是难在自我意识、难在作茧自缚。   

  最近在大陆粤西的几家台商协会讲课,大家异口同声认为台商一定要转型内销,但即便做了内销,也因为市场的挑战和竞争,台商也拚不过懂得“巷仔内”(注:台语,指摸清楚市场细节,懂得灰色操作)的本地商,铩羽而归,感叹生意难做,不如封刀挂剑,乘风归去者大有人在。饭局中大家一壶浊酒喜相逢,谈笑间灰飞湮灭。谈的轻松,却又是三声无奈的现实问题。  

  大陆在2008年以后,一直催促台商为因应金融海啸的侵袭,必须转型升级,尤其在“十二五”规划里面,将扩大内销市场列为战略高度,鼓励台商在条件的允许

  之下,转为经营内销市场,这是早已既定的产业政策。2009年大陆有出台刺激经济政策,其目的仍在鼓励所有企业,在政府牵头之下,改变以大陆为生产代工基地的经济发展模式,大陆企业自此明白,打造品牌、建立营业组织团队、规划营销策略是必要的战略思维。

  一、转型盲点

  台商企业为何转型内销遇到困难?有些台商为何拚不过本地企业?原因很多,以下是基本原因:

  1.经营者仍然存在着制造业的思维

  一些台商经营代工业、外销制造业多年,谈起外销经营熟门熟路。制造业的经营管理系统,比较熟悉的是前半段作业,也就是出厂前的内部管理作业,例如组织架构、人事配置、业务处理、海关关系等日常管理操作系统,所有枝节都已经深入在脑海之中,甚至建立在标准作业制度里面,这其中技术是关键,管理是工具,而且形成了固定习惯,凡事依样画葫芦。

  内销业,不论是制造业营销、服务业经营,还是连锁店销售,都是全阶段的经营管理系统,包含前半段的内部管理作业与后半段的市场营销作业,而后半段的市场管理作业才是重点。换句话说,如果用前半段管理作业的经验与思维来经营内销,则可能会成为转型盲点。

  由于是代工制造业,利润微薄,正有“茅山道士”(毛利三到四)的微利困扰,因此企业的管控关键是成本,因此当最低工资标准上升、原物料成本增加、企业用电不稳定、土地成本飙高等成本元素有不利变动时,企业的就会陷入无利润的深坑。事事从成本立场考虑是制造业的思维,因而因应对策也是从成本、价格立场考虑,这是制造业思维,他是直接的、唯物的、惯性的。

  内销思维当然也有成本因素,但不完全从成本立场来考虑,要考虑的是顾客在哪里?哪种产品符合他们的需要,对他们有否价值,能否满足其需要,如何让市场及消费者知道本公司有这些产品已经上市了,如何让销售本公司产品的通路愿意卖本公司的产品,如何快速地将产品铺到市场,这就涉及品牌的知名度、通路建设、物流速度等市场操作技巧。

  有些企业认为进行广告投资很浪费,这就是制造业思维,因为广告投资是资产的累积,是无形的资产,是打造品牌的必由之路,会在一段时间以后得到一定的效果,所以广告投资不应当成单纯的费用科目,不应要求在短期间内获得市场的认同与回馈。

  有的企业认为,公司的资金很充裕,所以给经销商较长的票期,他就会很努力销售本公司的产品,公司不必主动进行各种刺激市场的营销活动,这也是制造业思维,因为给经销商较长的票期,正好让经销商没有资金的压力,而不会努力地去经营公司的产品。改善之道是规定适当的票期,建立通路销售目标奖励措施,这才是内销业思维。

  有的企业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不必品牌宣传,不必进行不必要的营销活动,顾客自然而然莅临本店,这也是制造业思维,因为在这个竞争激烈化的时代,企业的营销策略是透过各种销售努力(广告、促销推广、通路奖励、销售团队鼓励),才能累积品牌形象与团队销售的效果,指名购买的动机。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责编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