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新“四当家”魏应行:为何需要伊藤忠
两次金融风暴,两次重要的股权转让。
全球金融风暴肆虐之际,中国加工食品巨头顶新集团正着手将集团20%的股权转让给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简称“伊藤忠”)。
顶新国际集团(简称“顶新”)董事长、顶新内部人称“四老板”魏应行说,这是着眼于可持续发展。他们要用未来十年时间做好中国市场,作为顶新的大本营,以在2020年走向世界。
十年之前的1998年,顶新不得不将旗下香港上市公司康师傅控股(行情,资讯,评论)有限公司(0322.HK,简称“康师傅控股”)33%的股权转让给日本三洋食品株式会社(简称“三洋食品”)。这是顶新进入大陆发展的第十个年头,它在业务全面出击之际突遭亚洲金融危机。
这个时候的转让,是因为无奈。魏应行说,他们之前确实有些“自我膨胀”。
2009年1月8日至9日的北京之行中,魏应行向本报详解了引进伊藤忠的前前后后。“同胞兄弟四个人,相同的生活文化背景,在决策、思考模式上相近,同质性太高,必然会存在一定盲点、误区。”魏应行说。
十年
1998年到2008年,作为顶新家族顶梁柱之一的魏应行,一改原来的行事作风,原本的镁光灯焦点、魏氏兄弟四人中最有媒体缘的他转为低调,2002年将工作重心转战到大陆发展顶新的加盟连锁业务后,他更是几乎从媒体版面上消失。这十年,正好是他个人人生的“四十不惑”阶段。
也就是这十年中,顶新经历了一场“蜕变”。“1998年至1999年,我们自身过大的投资,又加上大陆经济软着陆、需求降低,还有亚洲金融风暴,无疑是‘屋漏偏逢连夜雨’。”魏应行回忆说。
1998年之前,顶新在大陆的发展迎来第一个春天。
顶新的前身是1958年创立于台湾彰化的鼎新油厂,那是个家庭式的榨油工厂。1988年顶新来大陆寻找投资机会。时年29岁的魏应行带了1.5亿台币的股本,只身来大陆 “投石问路”,先期投资的几个项目陆续失败,来大陆的头三年时间,魏应行基本上亏光了90%的股本。
直到顶新决定投身方便面领域。1991年成立天津顶益食品公司;1992年8月,第一袋“康师傅”方便面在大陆正式上市。此后五年里,康师傅方便面在大陆“火得不得了”。
“我们把赚到的钱,都投到这上面。”魏应行说。1992年刚进入方便面领域时,顶新投入的是800万美元;到1999年,方便面事业的固定资产达到12亿美元。
1996年康师傅控股登陆港股,加速了顶新的扩张。魏应行说,当时的上市公司中有一种 “资金容易取得症候群”,信誉较好的公司一扩股增资就能筹到钱。由此,顶新一口气从方便面扩展到饮料、糕饼、快餐、房地产和大型超市等行业。
“在1998年之前,我们四兄弟领导下的顶新,好比一辆法拉利跑车,只有油门、没有刹车。坦白地讲当时我们有些膨胀。”1998年4月,顶新甚至杀回台湾,收购台湾第二大食品企业味全公司。当时的顶新是全面出击:右手要做好方便面,与统一竞争;左手要做好米饼,与旺旺打;右脚要踢可口可乐、百事可口,争饮料市场的份额;左脚要做饼干,与当时的纳贝斯克竞争;屁股要去撞家乐福、沃尔玛;头还要顶麦当劳、肯德基,做快餐。
就在顶新扩大投资、把力量都分散出去时,1998年开始,顶新遭遇中国大陆地区经济软着陆、亚洲金融风暴。
快速发展中积累的问题此间暴露。旗下快餐连锁“德克士”当年的状况,就是顶新的缩影。1996年,顶新收购快餐品牌“德克士”。当时,顶新对德克士的发展策略是“遍地开花”。魏应行回忆,到2000年收回来时,德克士是“遍体鳞伤”,一来一去之间投资亏掉了5000万美元。
1998年资金周转失灵的顶新,不得不考虑出售康师傅控股股权。日本三洋食品的社长从报上得知这个消息,立即找到魏家兄弟,数日查账后,当年7月,三洋食品不但同意以高于股价的价格、现金购买康师傅33%的股权,而且委托魏家兄弟继续经营康师傅控股。
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顶新痛定思痛,“即便是有机会,如果风险太大的话,我们也会慎重考虑出手。”魏应行说。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