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精彩推荐

台商20年故事缩影:“登陆”潮中的台湾人

2012-02-08 10:46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王思羽

  1月15日,叶春荣专门从黑龙江哈尔滨匆匆赶回广东东莞。全国人大执法检查组正在东莞检查台胞投资保护法实施情况。“没想到检查组会到我们中小企业来听取意见。”事实上,经过20年的发展,叶春荣的“小企业”规模已经扩大几十倍,去年甚至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逆流而上,股价翻番。

  叶春荣只是诸多在大陆的台湾人的缩影。20多年来,成千上万的台湾人来大陆寻找机会,实现梦想,汇聚成两岸不可阻挡的交流潮。

  ·“登陆”·

  追逐梦想的地方

  一年365天,天天都有台湾同胞往来于海峡两岸,常住大陆的台商、台干、台生和眷属更有百万之巨。而这一切,都源于20多年前,打开两岸间第一扇门的“大陆探亲潮”。1989年,台湾当局不得不放宽允许台胞赴大陆的许可范围。以探亲为主的两岸人员往来开始发生变化,台胞在大陆开始投资设厂,进行学术、文体等交流活动。大多数“台商故事”便由此开始。

  “最初来到大陆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这边的人力成本、土地价格都很低,当时在台湾我们已经很难有生产加工业的成本优势,大陆潜力巨大。”叶春荣回忆。1990年他38岁,只身来到大陆。至今,他仍忘不了第一次到东莞考察的情形:头顶行李,坐在拖拉机上,而这片古籍里杨贵妃伫望的荔枝产地,放眼四周尽是稻田……

  20世纪90年代,台商“登陆潮”一波接一波,叶春荣算得上“排头浪”。之后,越来越多的台商、台干抢滩“登陆”。

  美声服饰辅料公司副总经理李崇章,1994年刚过而立之年,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登陆”的那天是5月1日。“我替老板到上海‘投石问路’。作为一个经理人,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公司有需要,大陆有发展空间,顺理成章就来了。”李崇章笑着说。第二年,他的太太也来到大陆,和他一起打拼。

  “人不亲土不得不亲嘛!尽管刚到大陆人单力薄,但毕竟两岸流的都是同样的血液。”李崇章觉得即便是刚来大陆,也没有很大的障碍,“而且那时候,大陆就对我们很尊重。”

  为了事业而“登陆”,是大多数台商、台干共同的出发点:两岸坚冰初破时,第一波投资的“排头浪”聚集在福建及珠三角地区,而后延伸到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再延伸到环渤海甚至西部等腹地。

  蔡松穆则是为了学业“登陆”。

  1997年,他从台湾大学农业化学系毕业后,参加了大陆为港澳台学生设立的专门考试,考上了南京中医药大学。

  “我咨询过一位学姐,在比较过两岸的教材后,认为还是到大陆去学中医比较好。”为了实现自己的中医梦,2005年,蔡松穆又考上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融合·

  见证成长的过程

  1月20日,蔡松穆到南昌一所大学试讲,希望能找到一份教职工作。2009年7月,从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蔡松穆几乎没有考虑过回台湾,一直尝试在大陆找工作。

  蔡松穆说,他选择在大陆求职,台湾不承认大陆学历不是主要因素,主要是因为自己在大陆待久了,和大陆学生互动啊、生活环境啊都慢慢习惯了。“当然,妈妈会念叨我,比如打电话说:冬天下雪蛮冷的,还不如回来;爸爸则比较支持,他觉得大陆发展机会多,留在大陆也好。”他自己认为,每个地方都有好有坏。北京冬天是很冷,可是到了这里,才知道什么叫四季分明。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责编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