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为还债躲住水泵房(图)
本报和南农食品及社区工作者将爱心年货送到她家。
两年前突如其来的一场灾难使袁立芳变成了一名单亲妈妈。今年33岁的她,没时间也没钱去逛街买衣服。她说,自己要多挣些钱,把孩子培养大,也要把爱人看病留下的账还清。昨天,由本报和南农食品举办的“爱心年货”暖寒门爱心大篷车,来到玄武区童卫路的她家。
阴冷的泵房是她的家
记者来到社区,社区的主任说她现在上夜班,应该在家。不过来到她家时,她却到外面找活了。社区主任说,她上身的棉大衣是之前做宿管时,一位同事送的;裤子和鞋子是在大学生离校时摆的二手货地摊上买的,裤子花了2元钱,鞋子花了10元钱。就连10岁儿子的衣服也多来自社区好心人的捐助。
袁立芳在童卫路有一间小房子,但为照顾老人孩子,暂时在小区的水泵房里打地铺睡,儿子睡在不远处的另一间水泵房,70多岁的公公一边在工地上做活一边帮忙照顾孙子。袁立芳的“家”背阴,大冬天根本不能住人。
小小的水泵房分成里外两部分,袁立芳全家唯一的交通工具——一辆黑色电动车正挨在墙头充电,车座上方整齐地叠放着车主平常出行使用的防风手套、绑腿等,略微沾染的灰尘仿佛记录着袁立芳日复一日的起早贪黑。袁立芳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三点,然后顶着刺骨寒风骑电动车回家。水泵房的里间是袁立芳的卧室,空荡荡的房间里只有一架老式暖气片用于制暖。袁立芳选了个面向窗户,有阳光洒进来的位置,掀开被褥拉记者并排坐下,一个单亲母亲混杂着烦恼、忧愁、矛盾、幸福的情感大门在阳光下次第向记者打开。
丈夫去世留下巨债
记者实在不忍触及袁立芳的旧伤口,特别是在这样一个辞旧迎新的年关。对于那段比夜还黑的痛苦过往,从社区工作人员的口中,我们获知一二:只有小学文化的她从老家安徽蚌埠来到南农大打工,后经人介绍与丈夫认识结婚,丈夫本是一名驾校教练,两年前却突发脑溢血去世,留下的是年仅8岁的儿子和为看病借的十几万外债。袁立芳原本是南京农业大学的学生宿舍管理人员,但每月960元的微薄工资对于这个失去经济支撑的家庭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袁立芳为了尽快还债,最终辞去了宿管工作,到1912街区的某酒吧做寄包台服务员。为了工作和老人、孩子的生活同时兼顾,她选择了晚上六点半到凌晨三点半的工作时段,“一般早上七点又要起床,给老人小孩准备吃的”。记者粗略计算了袁立芳每天的睡眠时间,竟不超过四个小时。
谈起寄包台的工作,生性坚韧朴实的袁立芳说工作压力很大,200多个柜子出出进进都是贵重物品,容不得一点闪失。“出去上厕所、换衣服的时间都腾不出,特别害怕被罚钱,一次五百的罚,我们承担不起。”说到这,袁立芳眉头也像打了结一般,但很快,她又兴奋地向记者介绍起了她日后的长远打算,“等存够钱,最好能开个自己的店,做点小生意,这样上班时间自由,还能照顾到家里人”。袁立芳坦诚,现阶段开店还只能是个设想,她曾跟熟人打听过,南农附近的门面房一年就要4万左右,对她来说实在是个不小的数目,但她同时坚信这个目标总有一天是可以达成的。
最大心愿是还清丈夫看病账
袁立芳一说起10岁的儿子,话匣子就打开了。据她介绍,儿子现在在孝陵卫小学四年级读书,最担心的就是他的英语成绩。正巧昨天是小孩补习英语的日子,袁立芳3点半要去接儿子放学。“考初中毕竟是看主课成绩,他的英语成绩让我很担心”,袁立芳无奈地说道,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袁立芳省吃俭用、咬着牙花费1700元给儿子报了瑞金路上的英语辅导班。
令袁立芳欣慰的是,儿子从小听话懂事,“每次我送他去学校,他就在后座上背单词和课文让我抽查,一路上最多的时候,他可以一口气背4篇课文”,说到这,袁立芳自豪满足的样子使记者仿佛身临其境,在瑟瑟寒风中,相偎相依的母子彼此正分享着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早晨,琅琅的稚嫩童声透过依稀的晨雾弥漫开去,直达的是一位对新生活满怀热爱和信心的母亲的心底。
靠门的墙边,四五团灰色毛线和尚未织完的毛衣煞是醒目。当记者问起墙边的灰色毛衣是给谁织的时,袁立芳非常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是给儿子织的,就怕织得不好。儿子看见她买的毛线,说他很喜欢这个颜色,这让袁立芳兴奋不已,并且更加干劲十足。“打算过年前织好,给他做新年礼物”,袁立芳说道。“这是我的第二个作品,第一件毛衣是十六七岁的时候给自己织的,现在我三十多了应该给自己的孩子织一件,这很有意义。”
说到新年最大的心愿,袁立芳表示只有两个:一个是希望孩子学习成绩优秀,能成为她在高校校园中看到的许许多多年轻有为的大学生,那她吃再多的苦流再多的汗也值得。另一个希望是早日还清为抢救丈夫借的外债。她甘愿自己上夜班,多辛苦些,多挣些钱,早日还清外债。
链接>>>
由本报和南农食品举办的“爱心年货”暖寒门爱心行动已启动。在春节前,本报记者和南京农业大学学子组成的爱心使者团,将走入南京50个社区的500户困难家庭,为他们送去温暖。同时我们还举行爱心年货集中发放、开设爱心年夜饭、组织中小学生和特困家庭的孩子一起买新衣等活动,让大家在体会这些家庭艰辛中,也伸出爱的双手,伴他们平平安安过新年。
如果你所在的社区有面对困难自强不息的特困家庭;如果你身边有需要帮助的人;如果你想加入到我们的爱心小市民、小记者的采访团;如果你要认一户“穷”亲戚,请给本报读者热线(025)96096打来电话。(郝大伟 马一杏 吴俊 文/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