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郭倩云:出门在外靠朋友
图片来源:东南网-海峡导报 陈巧思
来自高雄的郭倩云和黄明宗已经到厦门四年了,仔细算来,这对夫妻从初中相识、相知到如今相爱、相守,已经20多年。回想这些日子,郭倩云有着普通老百姓的心态:一切为了三个孩子。因为有所图,便有所追求,当有所追求时,压力随之而来。郭倩云对此感受更深:“以前追求的东西太多,自己没办法平衡心情,但人总是会变的,我现在发现,单纯、快乐就是幸福。”
地中海式装修 精致咖啡屋
夜暮时分,来到位于文化艺术中心“十字街”的马德莲咖啡店,一进门便感受到浓厚的地中海氛围,简洁大方的装修,麻绳扎成的蓝色座椅十分抢眼;摆在橱窗的各式玩具更显异域风情,玻璃展柜旁还摆着荷兰的传统木鞋…… “这是一位台湾设计师的作品,我把理念告诉他,再加上他的想法,就变成现在店里的装潢了。”郭倩云笑着介绍,椅子是请熟悉的木工帮忙做的,家具店里卖的有些椅子不耐坐,而且特色不足,这些用藤条编织而成、椅背上还印着希腊风格花草的手工椅,在郭倩云的计划中,是要坐10年的。荷兰传统木鞋则是郭倩云和黄明宗到欧洲旅游时带回来的。至于橱窗上的各式玩具,则是郭倩云从厦门大街小巷搜罗来的,造型各异,超级有特色。
不一会儿,一位戴着耳机,看上去有些“潮”的女生走进店里,点了一份吐司+咖啡,郭倩云开始到厨房忙起来,黄明宗则在吧台上煮起咖啡。细心的郭倩云还调了一杯百香果绿茶出来,味道酸酸甜甜香香的,确实十分特别。终于得空,郭倩云和导报记者慢慢聊了起来。
没经验投资失败 鼓足劲从头再来
谈起四年前来到厦门,郭倩云表示,当时他们在台湾开冷饮店,但因为吃的、喝的东西太多,资讯太发达,竞争压力比较大,她一直觉得很辛苦,“那时台湾经济开始有些萎缩,我们感觉每天都疲于奔命,却收获不多。”郭倩云说,他们开始考虑换个环境。由于早些时候来过厦门,郭倩云对厦门的印象是,“跟高雄没什么两样,都是海滨城市,感觉很亲切”,就这样,带着200万新台币,郭倩云一家人来到了厦门。
来到厦门后,郭倩云和丈夫风风火火地开起了中餐店。但因为没经验、市场考察不够,同质性太强,没过多久,中餐店倒了,200万新台币打了水漂。郭倩云很心疼,开始重新定位。“后来我们决定把莲花广场旁边的一家小店盘下来,开始经营台式早餐。”郭倩云说。
为了研发新口味,郭倩云和丈夫不断尝试:别的店卖的面包比较薄,他们就自己做面包,切成想要的厚度;汉堡里的猪肉、牛肉都是郭倩云每天亲自到市场上挑选的;盐巴、调料也都是郭倩云自己摸索出来的……渐渐地,回头客多了,20多平方米的小店承受不住这么多的人潮,也开始做些外卖。
家人扶持渡难关 出门在外靠朋友
生意渐渐红火,郭倩云也忙碌起来,因为店里工人不稳定,每逢寒暑假,都要靠三个小孩帮忙。“儿子、老公做外送,女儿在外场,我就在厨房里煮东西。”谈起以前的辛苦,郭倩云眼泛泪光。虽然累一点,但一家人相互鼓励,不离不弃,让郭倩云十分感动。“以前在台湾,我和丈夫经常吵架。到了厦门,反而少了许多,因为我们都在为这个家打拼,我觉得他也更保护我们了。”这个家,让郭倩云感受着温暖。
如今,马德莲(汉斯)早餐店从一天20元的营业额做到现在的每天上千元,第二家咖啡店也在文化艺术中心的“十字街”开业,郭倩云感恩于心:“很感谢许多朋友,他们一直都很照顾我们。”在郭倩云看来,出门在外靠朋友,事业就像家庭一样,要慢慢经营,把每个朋友都当做家庭成员,用最真诚的心,才能做出最好的味道。
现在,早餐店的许多顾客都成为他们很好的朋友,如前面提及的台湾设计师、木工师傅等。“因为有他们,我觉得自己要更努力。”郭倩云说。而这次新开业的咖啡店,郭倩云想带来不一样的理念:咖啡也可以很平民。郭倩云说,在欧洲,咖啡就是一种普通得如泡沫红茶般的饮料,在早期大陆,咖啡虽然很苦不容易被接受,但现在也渐渐为年轻人所认同。“金逸电影城文化艺术中心店已经开业,我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记者 林江琳/文)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