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杜文华的“低碳”清明节
来大陆22年,每逢清明节,台商杜文华都会回到老家浙江东阳祭祖洒扫。虎年清明节,他又多了一项安排——筹备4月下旬在杭州举行的两岸低碳经济论坛。
“几千年来,祭扫先人都是清明节的重要内容,而‘清明’二字本身又含有‘气清景明’的意思。”杜文华认为,这个清明节,他过得挺符合传统节日的内涵。
74岁的杜文华出生于抗日烽火间的军人家庭,童年时期随父母辗转了大半个中国。1949年,家中六兄妹中年纪小的三个孩子被父母带去了台湾,留下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在东阳。这一年,杜文华刚刚读小学四年级。
“到台湾后,我一直很想念大陆。当时两岸亲人间联系就靠打电报,一个电报从发出到收到需要20天左右,真是家书抵万金。”杜文华回忆说,1988年,杜文华的二姐病重,等家人接到电报赶回东阳的时候,二姐已经过世了。“我把姐姐入土埋葬后,决定留在大陆。”杜文华说,自己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什么叫“叶落归根”。在大陆注册的第一家公司,他特意起名为“华夏”。
随着海峡往来的日益便利,清明节前后两岸同胞祭祖洒扫也变得“常态化”。“这些年来,每逢清明节,台湾的老人们都会组团来到大陆。我自己也常邀请家人回来看看,尤其是我的孙子孙女。”虽然年轻一代对“根”的认知令杜文华多少有些担忧,但他认为,中国人的家族观念是不会改变的——“在我的老家东阳,文革期间被破坏的祠堂和家谱都在重修。而在台湾,我们至今都保持着全家人除夕夜吃团圆饭前一定要先祭拜祖先的习惯。”
两岸在环保问题上的共识也令老人感到欣慰。“在我的印象中,台北市较早就规定不能土葬,一定要火葬、海葬等。地球只有一个,温度升高两度,可能很多地方包括台湾就会被淹没。在我刚来大陆的时候,还没有‘环保’的概念,现在‘低碳’已经家喻户晓,中国政府庄严承诺减碳20%,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我愿意为此做出努力。”杜文华说。(记者余靖静、段菁菁)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