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是金融自由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华盛顿共识”中关键一项。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纷纷采取措施实行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存在缺陷
利率自由化的提法起源于麦金农和萧在1973年提出的所谓“金融压抑”的提法。他们认为,银行准备金和政府为存款利率设定限制会导致低储蓄、低投资和金融资源的误配。投资者得不到需要的资金,存款者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美国政府在1980年通过了取消存款利率监管的法令时,它在社会效益方面的考虑大于对金融市场效益的考虑。利率市场化导致较高的利率,当时美国通胀严重,国会希望通过提高利率对老百姓有所补偿。不过,有经济学家指出,这是偏向富人的财产再分配,只有持有金融资产的45%的人口会因此得益,其他的55%人口则必须为此埋单。因为存款利息增加必然导致贷款利息提高,贷款利息提高会增加产品成本,而产品成本最终会通过产品价格转移给终端用户。
威廉姆森1990年在规范“华盛顿共识”的基本原则时,将利率自由化列为其中一项政策。他的设想是国际市场应当打通,各国利率应当成为调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工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提供援助时,往往将受援国家贯彻这项原则作为提供援助的条件之一。
然而,利率市场化理论自身存在缺陷。哥伦比亚大学有位教授曾经用这样的话来形容利率自由化:“金融压抑走了,金融崩盘来了。” 国际组织和学术界30年来对利率市场化这项金融政策发表过不少研究。这些研究的基本结论是:从长期发展来说,利率应当由市场来决定;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包括利率市场化在内的金融自由化在大部分国家造成了金融危机。根据剑桥大学2005年的报告,这样的危机导致的GDP跌幅可达42%(印尼)或65%(哥伦比亚),时间可达7年(芬兰、新西兰和挪威)或9年(智利、印尼和日本)。
从利率市场化理论的缺陷来看,首先,利率自由化的理论产生于一个金融融资主要来自银行的时代。在这样的假设下,银行利率是调节社会投资的主要工具。事实证明,在现代的金融市场里,人们到银行存款主要不是为了投资,而是为了保险和方便。投资的资金会流向货币市场基金等其他金融机构。因此即使银行利率低于通胀率,银行还是有可能吸收到大量存款。
其次,这个理论假设只要放开利率,银行间的市场竞争就会为资金产生一个合理的价格。事实上,没有一个国家的银行业发达到银行数目大到可以形成一个有竞争力的市场的地步。美国在放开利率的时候,有5600家银行、4000多家储蓄贷款机构;利率放开之后,大批中小银行和储蓄贷款机构倒闭,但主要贷款利率仍然为几家大银行所决定。银行数目比较少的国家就更不具备形成这样的市场的条件。
第三,这个理论假设商业银行具备投资机构的能力,能够有效地评估贷款者的风险。事实上,商业银行不可能对申请贷款的企业全都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所以,即使允许它们将资金用高利率贷给风险较高的企业,它们也宁愿让资金闲置而不愿意冒这样的险。只有市场才有可能对贷款者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