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发展曾经取得了快速发展与可喜的成绩。然而如今台湾经济发展除面临国际经济大环境变化与结构性调整外,还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与问题。
投资环境恶化,民间投资下降,外商投资减少。近年来,特别是民进党上台执政后,由于施政能力不足,财经、环保、社会福利政策不明,加上岛内政争加剧及两岸关系未能改善,造成投资环境恶化,企业倒闭增加,民间与外商投资双双减少。2000年,台湾关厂歇业家数达4995家,2001年增加到5187家。两年间,台湾共有7.4万家公司企业结束营业。2001年到2002年,岛内民间投资连续两年呈现下降趋势;外商对台投资则分别大幅下降33%与36%。
金融坏账问题日益严重。台湾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不当财务关系严重。许多民营金融机构后面都是由大财团或大家族所控制,与其所属企业经常进行不当勾结,转移资产,非法借贷,扩张信用,甚至以各种方式进行房地产、股市等投机活动,造成金融机构的呆坏账问题一直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一旦遇到风吹草动,就会引发挤兑事件或金融风暴。9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先后发生“国际金融票券案”,“彰化银行挤兑案”及几十家基层金融机构挤兑事件等。1998年底到1999年初,台湾还发生了所谓的“本土性金融危机”,即在股市持续大跌下,银行紧缩信用,企业资金吃紧,发生企业财务危机,特别是20多家大企业发生连锁性的企业财务危机,当局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进行干预。但金融机构与企业的不良债务关系依然存在,银行坏账问题仍然严重。
台湾整个金融机构超额超贷比率从1999年前的不超过4%上升为2000年的5.3%与2001年底的8.2%,超贷金额超过1万亿元新台币。基层金融机构逾期贷款比率更高,问题更严重。按国际标准,台湾实际逾期贷款额与逾贷比率远高于官方公布数。据台湾中华信用评等公司按国际标准计算,岛内银行的“问题资产比率”高达9%至11%。美国穆迪信用评级公司发布的报告认为,台湾金融机构呆账比率超过15%。一些学者更估计金融机构的各类超额或逾期贷款可能达3万亿元新台币,是官方公布的3倍。尽管台湾当局采许多取措施,如取消金融机构营业税、延缓传统产业还款期限、推动金融机构合并等措施等,2002年金融机构的坏账比率有所下降,但金融机构的体质与营运情况未有大的改善,金融坏账问题仍是台湾经济面临的严峻挑战。
财政形势恶化。在税收优惠减免、税收减少及福利支出不断增加下,台湾的财政赤字迅速增加,2000年度(因财政年度变更,时程为1999年6月到2000年底)财政赤字(不包括地方政府赤字)为1805亿元,2001年度为2676亿元新台币,2003年度为2700亿元。同时地方财政形势也严重恶化。财政问题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另一棘手问题。
通货紧缩,失业率迅速上升。受整体经济不景气与需求不足影响,近年来,台湾出现明显的通货紧缩趋势。2001年,台湾的消费物价指数出现0.01%的负增长,2002年继续呈现负增长,全年物价下跌0.26%,是台湾50多年来上首次出现。台湾通货紧缩压力增大,除了国际原油与原料价格持续走低等外部环境外,经济不景气,失业率上升,需求不足,利率持续下调,货币供给降低以及入世后市场价格战等均是重要原因。
台湾原本并不甚严重的失业问题,因经济景气走缓而变得更为突出与严重。自2000年7月份始,因经济景气趋缓与倒闭企业增加,台湾失业率迅速升高,全年平均达到3%。2001年,失业率超过4%,2002年超过5%,失业人数超过50万人,波及的人口超过110万人,失业问题成为台湾当局面临的另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