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包括了产业结构及狭义上的制造业内部结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台湾的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已生了重大变化,服务业已成为台湾最大的产业部门,制造业在工业结构中占有绝对地位,技术与资本密集工业逐渐取代传统工业或劳力密集型工业成为制造业的主体。
产业结构
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台湾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体,农业在工农业生产活动中居主导地位。1952--1962年,农业生产净值占岛内生产净值的比例年平均为32.1%,即占三分之一左右,工业不足四分之一,年平均只有23.3%。在产品出口结构中,表现得更为明显。1952--1959年,工业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例年平均为12.4%,农产品与农产加工品则占87.4%,标志着台湾还处于工业化前的资本积累阶段。从就业人口比例看,1952--1964年,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年平均为51.6%,工业就业人口比例年平均不足20%,只有19.6%。
6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工业逐渐取代农业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1965年到1985年,工业生产净值占台湾岛内总生产净值的比重从28.6%持续上升为44.9%,农业生产净值比重则从27%降为6.9%;工业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从46%上升为93.8%,农产品与农产加工品出口比重则从54%降为6.2%;工业就业人口比例从22.3%上升为41.4%,农业就业人口比例则从46.5%降为17.5%。特别是1975--1985年期间,工业就业人口比例及1986--1987年工业生产净值比重,不仅远远超过了农业,而且超过了服务业居三大产业第一位。
80年代末期以来,台湾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服务业逐渐取代工业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台湾迈向以服务业为主体的时代。1986--1987年,工业生产净值比重一度达到高峰,分别为46.8%与47.5%,居三大产业第一位。此后服务业生产净值比重随着金融、保险业的开放与其他服务业的发展迅速上升,1988年又一次超过工业,居三大产业第一位,占47.7%,1989年达51.2%,超过了工农业生产净值之和,1990年进一步上升为53.5%。服务业就业人口比例尽管在80年代中期前不断上升,从1952年的27%上升到1965年的31.2%、1985年的41.1%,但一直居三大产业就业人口比例的第二位(工业就业人口比例则从原来的第三位上升为第一位),1988年开始,服务业则超过工业居第一位,占43.7%,1989年增加为44.9%,工业就业人口逐渐退居第二位。
90年代以来,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工业地位下降,农业地位进一步衰落。服务业生产净值所占各业生产净值的比重于1995年超过60%,2001年达到67%;工业生产净值比重于2001年降至31.1%,农业生产争值比重于1996年降至3%以下(2.6%),2001年降至2%以下(1.95%)。从就业人口比例观察,到2001年,农业就业人口比例降至7.5%,工业就业人口比例降至36%,服务业就业人口比例达到55.5%。可见,服务业逐渐成为台湾社会、经济的重心,台湾进入后工业化社会。
工业结构
广义工业结构是由矿业、制造业、公用事业(水电燃气)与营建业(房屋建筑业)四大部门组成。按工业生产总值计算,2000年,台湾工业总产值超过9万亿元新台币,达到9.1万亿元新台币。其中,制造业产值为8.5万亿元新台币,占92.9%;水电燃气业产值为4231亿元新台币,占4.6%;房屋建筑业产值为2199亿元新台币,占2.4%;矿业产值为101亿元新台币,占0.1%。可见,制造业在台湾工业体系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
制造业是台湾工业的主体。其生产净值(生产毛额)一直占整个工业生产净值的65%以上,90年代末更占90%以上。70年代初之前,制造业生产净值比重保持持续上升状态,从1952年的65.5%(历史最低点)上升到1973年的84%,创历史最高点。1974年起,台湾开始推动十大建设工程,房屋建筑业规模扩大,制造业生产净值比重相对降低,到80年代初(1982年)之前一般不超过80%。此后,制造业生产净值比重有所回升,90年代初保持在80%至83%之间。1991年开始,台湾又推动投资规模庞大的“六年建设计划”,基础建筑规模扩大,建筑业生产净值再度回升,制造业生产净值比重又一度下降,1992年降至80%以下(79.5%)。90年代以来,台湾制造业在信息电子等高科技工业的带动下,出现了较好的发展时期,制造业生产净值比重重新上升,2000年达到81.4%。在制造业部门中,生产净值比重在5%以上的工业部门包括电子及电力器材业、化学材料业、金属业、纺织业、运输工具业、食品业、石油炼制业、塑胶制品业与金属制品业等。
房屋建筑业是台湾第二大工业部门。在经济发展初期,经济处于恢复时期,房屋建筑业担负重建任务,其生产净值比重较大,1952年至1958年平均为18.2%。此后,房屋建筑业生产净值比重因制造业的大幅扩张与公用事业的发展而持续下降,由1959年的14%降为1973年的9.1%。1974年台湾开始推动一系列重大基础工程建设,带动了房屋建筑业的发展,其生产净值比重开始回升,1980年达到13.8%,相当于60年代中期的水平。80年代,因公用事业的发展及制造业地位的进一步提高,房屋建筑业生产净值比重略有下降,一般不超过10%。90年代,由于“六年建设计划”的推动,再次刺激房屋建筑业的发展,其生产净值比重开始回升,从80年代最低谷1986年的8.2%上升到1992年的12.3%。此后,由于房地产业的不景气,房屋建筑业生产净值比重迅速下降,2000年为10.7%。
公用事业是由当局控制的水、电、燃气业,在工业生产净值中的比重较为稳定,50多年来一直在4%至8%之间变动。其中,80年代,公用事业生产净值比重较高,年平均超过7%。90年代以来,公用事业产值比重呈下降趋势,2000年为6.6%。
矿业生产因资源限制,生产净值一直比较小,所占工业生产净值比重呈持续下降趋势,其绝对生产净值也自80年代初期开始下降。矿业生产净值占工业生产净值的比重50年代平均达9.4%,60年代降为6.1%,70年代降为2.7%,1980年后更大幅下降至1%左右,2000年为1.3%。
轻重工业结构。在制造业内部,工业生产部门由轻工业与重工业构成。轻工业包括食品、饮料烟草、纺织、鞋及成衣制品、木材家具业、印刷业、皮革及皮制品、橡胶制品及杂项制品业;重工业则包括纸及纸制品、化学及化学制品、石油及煤制品、非金属矿产制品、基本金属业、金属制品业、机械、电机电气器具与运输工业等。按此划分,50年代至80年代末期,尽管轻工业产值比例在下降,但轻工业仍是台湾工业的主体,其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在50%以上。此后,轻工业产值比重下降速度加快,重工业产值比重上升,并逐渐成为台湾工业的主体。1988年,重工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第一次超过50%,1998年上升到69.1%;轻工业产值比重则由45.4%降为30.9%;重工业生产净值占制造业净值的比重由1987年的50.4%上升为2001年的76.9%,轻工业生产净值比重则由49.7%降为23.1%。从轻工业与重工业的生产指数看,轻工业生产指数降至2001年的86.7(1996年=100),较1996年下降了13.3%;重工业生产指数升至134.8,增长了34.8%。可以说,重工业已成为台湾工业的支柱。
传统工业、基础工业与技术密集工业结构。台湾制造业有时划分为传统工业、基础工业与技术密集工业三大类。传统工业包括食品、纺织、造纸印刷、非金属制品与杂项等工业;基础工业包括化学材料、化学制品、橡胶制品、基本金属等工业;技术密集工业包括机械、运输工具与电机电子等工业。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按此划分的工业结构已发生重要变化。1988年到1997年10年间,传统工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例持续下降,由36.1%降为24%;基础工业产值比重变化不达,从36.2%上升为36.7%;技术密集工业产值比重大幅上升,从27.7%上升为39.3%。到1999年,传统产业、基础产业与技术密集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0.8%、33.9%与45.3%。这足以显示台湾已逐渐由传统工业为主体的工业结构转变为以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结构。按台湾“经济部”完成的未来台湾产业结构调整草案,到2020年,台湾技术密集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将上升为54%,基础工业产值比重降为26%,传统工业产值比重降为20%,技术密集工业将成为未来台湾的支柱工业。
另外,台湾制造业有时也划分为劳力密集工业、资本密集工业与技术密集工业三大类。总体发展趋势是,劳力密集工业产值迅速下降,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劳力密集型工业产值比重从1987年的49.9%降为1991年的53.3%,资本密集型工业产值比重从24.8%上升为28.2%;技术密集型工业产值比重从25.3%上升为28.5%,后两者合计从50.1%上升为56.7%。
工业产品出口结构。工业产品出口结构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发展水平。早期,台湾工业出口主要以劳力密集型产品为主。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台湾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资本与技术密集产品或重化工业产品出口迅速增长,成为台湾工业产品的出口主力军。
依台湾《进出口贸易统计月报》统计,在工业产品出口中,重化工业产品出口比重从1984年的36.2%上升为2000年的70.9%,非重化工业产品出口比重却从63.8%降为29.1%。按是否是高科技产品分,高科技产品出口比重从1989年的33.9%上升为2000年的55.8%,增长了16个百分点;非高科技产品则从66.1%降为44.2%;按技术密集度分,1989年到2000年,高技术密集度产品出口比重从24.2%上升为42.5%,低技术密集度产品出口比重从37.7%降为14.3%,而中技术密集度产品出口比重变化不大。若从单项工业品出口看,1993年,电子产品出口值超过纺织品后一直居第一位。2000年,出口居前三位的产品类别分别为电子产品(317亿美元)、信息及通讯产品(196亿美元)与纺织品(152亿美元)。
按传统工业、基础工业与技术密集工业出口结构分析,1997年与1990年相比,传统工业出口比重由37.75%降为23.6%,基础工业出口比重由21.76%上升为22.2%,技术密集工业出口比重则从40.49%上升为54.2%。另据台湾“主计处”公布的资料,机械与电机设备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从1991年的34.5%上升至2000年的55.7%,10年增加21.2个百分点。其中电子、资讯、通信等产品出口比重由18%上升至34.6%。相反,纺织、木竹、鞋帽、玩具、陶瓷与水泥等传统产业产品出口额比重下降。
由此观察,90年代以来,传统工业在工业出口中的地位大幅下降,基础工业出口比重变化不大,而技术密集工业成为出口主力,占工业产品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技术密集工业或科技产业已成为台湾经济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