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西宁市按照“打造品牌,融入全省,特色鲜明,提升服务,管理规范”的要求,精心培育打造“中国夏都”旅游城市品牌,使旅游经济一直保持两位数的递增速度。截至去年底,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889.03万人(次),年均增长15.3%;实现旅游总收入46.56亿元,年均增长20.97%,旅游业逐步成为西宁市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
近年来,西宁市通过旅游专项资金、旅游发展基金和企业配套等多元投资渠道,累计投资4000多万元,加大了旅游环境整治和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先后修建旅游星级厕所18座、配置移动旅游厕所5座,在通往景区道路和市区主要街道设置道路指示牌32块,重要景区(点)内设置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和引导标识牌630多块,主要景区基本实现了“四通”(通路、通电、通水、通讯),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日趋改善,城市旅游硬件水平不断提升。
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多年来,通过招商引资、政府投资和企业自筹等渠道,狠抓项目建设,夯实了旅游业发展的基础。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大通老爷山、湟源县丹噶尔古城、青海藏文化馆、浦宁之珠、青藏高原野生动物观赏园、昆仑玉加工展览馆等一批景区景点先后建成开放,成为西宁市对外宣传的名片和“西宁必游”之地。大通县青山土族风情园、湟源县下脖项村、湟中万聚源休闲生态园、城北乡趣农耕文化生态园等一批风情浓郁、民族特色突出、功能齐全的乡村旅游接待点先后建成,乡村旅游正在成为西宁市旅游业突出亮点和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新建和改扩建的青海宾馆、银龙酒店、海悦酒店、伊尔顿酒店、华辰大酒店等一批酒店和餐饮场所投入使用,使西宁市旅游接待水平逐年提升,“住宿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旅游业发展的质量不断提升。
旅游产业逐步壮大,景区开发建设步伐加快,品质得到提升,全市现有重点景区18处,其中A级旅游景区15处;旅游服务接待单位数量、质量不断提高,全市各类住宿单位共608家,其中星级宾馆50家,床位1.13万张;旅行社170家,从事旅游客运的企业17家,旅游车辆413辆;从事乡村旅游接待的“农家乐”340多家。旅游商品开发步伐加快,逐步形成了以土特产、保健品、民族用品、工艺品等特色突出的旅游商品、纪念品系列(其中,昆仑玉、虫草和牦牛肉干等已成为闻名全国的特色旅游商品)。旅游业对就业的贡献日趋突出,全市旅游从业人员达6万多人。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集景区、餐饮、住宿、娱乐、购物、运输为一体的旅游产业体系。(作者:苏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