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两党合作创造辉煌
 
 
  来源:      日期:2007-09-20 14:41

 

 

毛泽东早在1939年就曾讲过:“中国的革命,自1927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一对双生子,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使国共两党之间有那么多的恩恩怨怨。两党之间曾有过两次合作的历史,创造过两次历史性的辉煌;也有过两次“大的分裂”,给了外敌入侵以可乘之机,造成海峡两岸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对峙与隔绝。
  国共两党两次合作创造过两次历史性辉煌
  探究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外力入侵,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值此国难当头之际,国共两党只有携手才能更有效地打击中国革命最主要的敌人。1924年至1927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国共两党在反对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统治基础上的合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政治经济因帝国主义的加紧掠夺和各派军阀连年混战而陷入日益加紧的危机之中。中国各阶层人民都强烈要求进行一场变革现状的大革命。孙中山创立并领导的中国国民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反对外来侵略和反对封建军阀的斗争,但中先生领导的革命斗争屡遭失败,迫切需要新的力量补充。而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在反对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斗争中也遭遇到了挫折,为了反对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1924,国共两党第一次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为两党大发展创造了前提。一方面,国共两党共同创建了黄埔军校,开始有了自己的军队。另一方面开展了工农运动,使成千上万的劳苦大众加入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洪流中来。国共两党在革命洪流中得到了进一步锻炼和力量的增强。仅以中国共产党为例,党的队伍从19236月中共三大时的432名党员猛增到59000多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最大成果,就是创造了1926年中国北伐大进军的局面。革命势力迅速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中下游,武汉、南京与上海等大城市均被革命党人所占领。如果没有帝国主义的破坏与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国共两党合作的革命事业早就成功了。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抗日的基础上产生的。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由来已久。1927,日本首相《田中奏折》把日寇的野心暴露无遗。1931年日寇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其后日寇又加紧了入侵中国。1935年的华北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保卫华北”、“保卫中华民族”成为一切炎黄子孙的头等重要大事。肩负民族希望的中国共产党人率先喊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得到了全体国人的拥护。中国国民党出于维护自身统治与民族尊严,被迫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国共两党再度走到了一起,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合作期间,尽管两党也有过若干次的碰撞,但两党的斗争大方向始终对准日本帝国主义。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国共两党与中国人民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从而书写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历史的崭新篇章。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合作才能造成1+1大于2,才能造成两党的双赢,才能更好地创造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
  国共两党“两次分裂”给了外敌入侵以可乘之机,造成海峡两岸的对峙与长时期隔绝
  在北伐大进军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刻,是帝国主义的分化与破坏,致使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在中国共产党背后捅了一刀。从此,“宁可枉杀千人,不使一人漏网”的白色恐怖弥漫了整个中国大地。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分裂首先是造成两兄弟之间长达10年之久的血战,连年不断的“剿共”战争第一次种下了两党之间仇恨的种子。其次,国共两党分裂并未使国民党自身得到好处,而却形成四分五裂、派系纷争的局面。而当时具有相当实力的四派军阀在帝国主义的分裂政策下展开长期的混战。至此,国民党右派的分裂行径将中国拖入了内战的深渊。战争造成了对中国经济的深度破坏,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再次,国民党右派分裂行径的最大恶果是招致了日寇趁机入侵中国。而国民党当时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进一步纵容了日寇对中国的入侵。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回顾国共两党内战史时指出:“‘剿共’四年(1927年至1931年的‘九一八’)之后,就已经剿出一个‘满洲国’,再加六年,至1937年,就把一个日本帝国主义‘剿进中国本部来了’”。毛泽东的分析是精辟和深刻的。
  非常遗憾的是,当时的中国国民党人并没有记取10年内战的历史教训,在国共两党合力打败日本侵略者,创造历史的辉煌之后,没有合力建国,振兴中华民族,而是出于极端的反共情结与阶级本性,置全国人民要求和平、重建家园的美好愿望与世界舆论于不顾,悍然向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发动了战争。就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形而论,作为中国执政党的中国国民党,其力量远远超过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如果国民党能够遵从全国人民要求和平的愿望,坚持孙中山的联共政策,接受中共长期合作的主张,放弃内战与独裁政策,建立包括共产党人参加的联合政府,就可以避免内战的悲剧,其前途是光明的。国民党再度挑起内战带给人民的不仅仅是灾难,同时也从反面教育了人民,使人民进一步认清了国民党的本质,并同中共一起对国民党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径展开了殊死的斗争。
  历史是公正的,顺乎潮流者生,逆乎潮流者亡。得民心者得天下,丧民心者失天下。国共两党内战的最终结果使国民党在自己发动的内战中败北,一个红彤彤的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大地上。国民党在大陆失败后退守台湾,利用台湾海峡的天然屏障,在美国的保护伞下,开始了海峡两岸两党的长时期对峙。
  国共两党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的坚定立场,最终使两党跨越台湾海峡实现了再度握手
  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国共两党仍然处在极端对立的隔绝状态之中。但两党始终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当时,美国先后抛出“联合国托管台湾”、“台湾地位未定论”、“外岛停火论”、“金马撤军论”的分裂论调,企图将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但蒋介石始终坚决反对和抵制美国的分裂图谋。5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从国家与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口号,毛泽东还托人捎信给蒋介石,对国共第三次合作提出一些原则性做法。毛泽东还热诚欢迎蒋介石回故乡看看。毛泽东宽广的胸怀并不为蒋介石所认同,他始终坚持“汉贼不两立”的信条,认为承认中共统治“决为中国历史所不许”。错误的观念和极端的反共情结,使第三次国共合作未能付诸实践。50年代后期金门炮战时,由于国共两党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出现了国共两党联手反对美国将台湾分裂出去的戏剧性场面。6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一纲四目”的方针,这一方针实际上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雏形。由于国内外局势的变化,此一方针未能够得以实施。在打击“台独”问题上,蒋介石毫不手软。蒋介石坚决打击“台独”的做法使得“台独”势力只能移居海外活动。
  与其父相比,蒋经国主政台湾后,在政治上始终强调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父子二人的不同之处在于蒋介石始终主张武力统一中国,而蒋经国则强调和平统一中国。邓小平主张通过国共两党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但蒋经国奉行“不妥协、不接触、不谈判”的“三不政策”。与其父相比,在反共问题上,蒋介石至死不渝,而蒋经国则在晚年对共产党的看法有所改变,“三不政策”有所松动。特别是在其逝世前,念念不忘向历史作交待,“不做中华民族的罪人”。在宣布解除戒严的同时,决定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去探亲。对于“台独”活动,蒋经国与其父一样采取严厉打击的政策,从而使日益嚣张的“台独”势力只能在海外从事分裂活动或地下活动。
  十分遗憾的是,李登辉“主政”后,全面背叛蒋经国的一个中国立场,公开鼓吹“两国论”,制造分裂活动。国民党的主流对李登辉的分裂活动是进行抵制的。正因为如此,才有了1993年在新加坡国共两党的“汪辜会谈”和1998年在上海的“汪辜会晤”。当两党两岸关系将取得重大突破之际,遭到了李登辉的全面封杀,国共两党关系又成为国民党退守台湾后的冰点。与此同时,国民党在台政权加速向多元化、本土化、年轻化方向发展;党内派系纷争激烈,“台独”势力在李登辉的纵容下从岛外移居岛内,从地下走到地上,从隐蔽走向公开,分裂活动十分猖獗。在2000年台湾“总统大选”的关键时刻,李登辉又采取打击宋楚瑜、“弃连保扁”来制造党内大分裂,最终将“台独”分子陈水扁送上了台湾的“总统”宝座。继1949年丢失大陆政权后,国民党2000年又丢掉了台湾地方政权。李登辉的卑劣行径激起了广大国民党员的极大愤慨,在大选后齐集国民党中央党部大门前,纷纷要求罢免李登辉的国民党中央主席职,开除其党籍。最终这位“已经成为台湾分裂势力的总代表”、“台湾海峡安定局面的破坏者”、“中美关系发展的绊脚石”、“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麻烦制造者”被清除出了国民党。有幸的是,连战主持国民党后,使国民党的路线从“两国论”又回归到一个中国的立场。国共两党之间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昭示人们:只有合作、只有和平才能创造辉煌,才能造成双赢。

 

 

作者:张东升(北京市昌平区台办)

 

 
编辑: system    
  查看/发表评论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