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台吴姓同宗亲
 
 
  来源:      日期:2007-09-20 14:18

 

 

 

  今年4月被选为中国国民党新任主席吴伯雄,十多年前曾先后为永定的吴氏宗祠“崇德堂”、龙岩的吴氏宗祠“明禋堂”等题字,究其原因,皆为吴宥后裔。

 

  吴宥又名承顺,是吴姓徒来福建的开基始世祖。据考吴宥祖上的开姓始于泰伯。泰伯原姓姬,是周太王的长子。按照“立嗣以长”的原则,他应该是王位的当然继承人。但太王以其幼子季历贤明,打算把王位传给季历。泰伯知道了,决定“让贤”,便与二弟仲雍逃往江南,“断发文身,示不可用”,把王位让给他的幼弟。泰伯逃到江南后,自号勾吴。那里的群众知道他有让贤的美德,“从而归之者千余家”并拥戴他为领袖。泰伯死后,仲雍继立,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周代的吴国。子孙因以姓吴。事见《史记·吴泰伯世家》。

 

  吴宥的分流在季札。从泰伯(开姓),仲雍(传代)始祖起,传十八世为吴寿梦。寿梦于公元前585年称王,有四子,长诸樊、二余奈、三余昧、四季札。在《吴氏族谱》中,吴宥的祖宗有两种不同的记载:一种源于诸樊,一种源于季札。据吴宣的曾孙、吴宥的侄矛忠敏,于宋明道二年(1033年)撰写的《宣公源流记》中说:“宣公者唐玄宗明皇帝时太史公吴兢直笔七世孙也。”且肯定吴兢是季札的后代;《中华姓氏通书(吴姓)》亦记载:吴宣“是季札第五十三世孙”。季札多大多艺,仁德廉和,诸兄都想让王位给他。季札回避王位,从王室出走,逃到延陵乡下,耕田种地当农夫,诸樊便将延陵封赐给他作为采邑,当时人们称他为“延陵季子”。季札是吴宥分流的始世祖。

 

  吴宥的祖父吴宣是江同抚州世系的开基祖。吴宣是季札的五十三世孙,娶四川节度使孟知祥之女为妻。后李唐王朝衰亡,孟知祥割据称王,建立后蜀王朝,明德元年(934年)孟知祥封吴宣为驸马,孟氏为公主夫人。但吴宣忠于李唐王朝,淡泊名利,抗节不受,于后晋高祖天福元年(936年),以63岁高龄,毅然携妻孟氏和子吴纶、吴经、吴绍及孙宏、宥、华、福、珍等,举家东迁,到江西抚州临川,后又迁徙祝家山金斗窠将军出洞形开基。吴宣共有3子、18孙、77个曾孙,成为江南吴氏第一大宗。

 

  吴宥因时乱避居宁化石壁,成为入闽始世祖。据《永定吴氏宗谱》记载:“承顺公讳宥,纶公次子,宣公18孙之一也。”“时遭不靖,择隐闽汀宁化。”他颠沛流离,先后到过宁洋、华安华封、龙岩龙门石牌前、小池儒炉官宅坊、天池塘、永定、潮州汤湖,最后返回龙岩龙门石牌前,与长子坎一起生活。“公卒葬龙岩”。他的后代繁衍至龙岩、永定、大埔等地。吴宥的子孙,又分迁台湾、广东、广西、香港等地。

 

  据考证,吴宥的第12世孙吴纲(又名念一郎)迁永定思贤村,成为思贤村的开基祖;至24世吴胜昌迁台湾桃园。吴伯雄先生乃吴胜昌的曾孙、吴宥的27代裔孙。除桃园县,新竹的湖口乡中势村,台中的雾峰乡四德、五福村和清水镇吴厝里,南投的集集镇、玉映、吴厝二里,云林的西螺镇吴厝、九隆二里,嘉义的朴子镇德家里,花莲的富里乡吴江村,台南市中区竹翠里,都有一个“吴厝”(或巷)。这些吴姓大多是由闽粤迁去台湾的,他们中许多是吴宥的后裔。台南市成功路的全台“吴氏大宗祠”门上,有一幅吴姓宗族专用楹联:“八闽孝子裔,三让帝王家。”

 

  可见,龙岩、台湾吴姓原是同一宗族,血脉相连。

 

 

  作者:吴锦川、陈振华

 

 
编辑: system    
  查看/发表评论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