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创办“上杭邱祠师范传习所”
 
 
  来源:      日期:2007-09-19 16:35

 

 

  在上杭县城东段有座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的丘氏总祠,它不单是丘氏闽粤赣台及海外众多嗣孙的总祠,而且还是抗日保台爱国志士、诗人、教育家丘逢甲创办师范传习所的旧址。

 

  宋朝中叶,丘三五郎奉母携妻挈子从宁化石壁迁上杭县胜运里太拔城前坝(今太拔乡太拔村)开基创业。丘三五郎娶妻李氏、陈氏,生有伯一郎至伯十郎十个儿子,经过千余年的繁衍播迁,已有200余万裔孙遍布海内外。丘三五郎被其后裔尊为太始祖,也是客家丘氏入闽始祖。丘三五郎和李、陈夫人仙逝后,葬在太拔乡黄岩村屏风岭。墓地初建于南宋淳熙八年(1180),称“金簪插壁”形。清乾隆六年(1741)由十房嗣裔募资重修。墓前摆放石狮一双,矗立华表一对,石刻联文“世历四朝昌三百年科第,支传十派绵亿万代簪缨”。台湾的丘汉春在记述丘三五郎墓时写道:“附近别姓村民亦敬拜始祖如神明,小孩偶有不适,或家有所求,常煮茗焚香,顶拜坟前,祈祷辄有所应。故附近居民,称始祖坟为丘大官地或丘神明坟。吾族人欲求生育儿女,科名中式,宦场顺利者,据云亦极如愿,故拜谒者,络绎于途,诚地灵人杰也。”台湾世界丘氏宗亲总会在屏风岭山脚的大路旁立有“丘三五郎公墓道”石碑。20027月,上杭县人民政府批准将丘三五郎古墓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嘉庆二十年乙亥岁(1815),丘氏十房裔孙将座落在东门登俊大街(今解放路206~208号),原明朝正德九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丘道隆的故宅“进士第”赎回,改建为“丘氏总祠”。总祠的建筑面积有3093平方米,中宫为单层砖木结构,分上、中、下三厅。四周围屋配房为砖木结构二层,共有100余间卧房。整个房屋造型为前向长方形,后向拱形,结构形式类似于永定土楼,可称之为“姐妹作”。外墙采用一眠一斗空心清水砖墙,其砖铸有“邱祠”二字,清晰如故,此砖墙至今未见有风化现象,青砖烧制技术实属罕见,体现出上杭县作为“建筑之乡”的烧制水平。

 

  上厅有石柱4根,木柱2根,檐口石柱有丘逢甲先生手书对联:“祖由渭水源流远,宗始营丘世泽长。”上厅正中安放有丘氏三五郎公一脉上祖神位。中厅有石柱6根,柱直径40公分,高近8米,每对石础大小不一,分别雕刻有葵花、宝石花、直条刻划纹等图案,实属罕见。中厅、下厅有制作精细的石拱门4个,雕梁、画栋,结构严谨的堆斗,拱形天棚,用三合土制作的“福”字,“喜”字窗棂,菱形、工字形拼花古板门,清代竖放的木窗框,以及屋角檐口精美的三层浮雕花纹图案,无一不是古建筑的杰作。上厅“三合土”地板,历经近二百年磨砺,仍坚固平整,无裂纹,打制的八角花纹图案清晰可辨,与之相配套的1.6米高的墙裙上所绘龙凤图案,意在龙凤福齐来,足见设计者之用心。丘氏总祠是上杭县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其造型之宏大,结构之严谨,制作之艰难,质量之精湛实为上杭所建祖祠之冠,是上杭古建筑之杰作,具有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风格。

 

  丘三五郎的裔孙从明代开始就有从上杭直接去台湾的,也有上祖迁广东、闽南后再播迁台湾的,在台裔孙约有40多万。1996年台湾世界丘氏宗亲总会的一份函件中说:“台湾丘氏极大部分皆出公(指丘三五郎——笔者注)之世系,故历年来均有台省宗亲不惜航车劳顿,千里迢迢返杭祭祖,上杭实为我海内外族人根源之所在,脐带之所系,血统之所承也。”台湾政界、商界的知名人士丘逢甲、丘创焕、丘进益、邱创良、邱清辉、邱正吉、丘棣华、邱义仁等都是丘三五郎的裔孙。

 

  自海峡两岸开放探亲旅游后,台湾世界丘氏宗亲总会和各市、县丘氏宗亲会、邱道芳公派下宗亲会、台湾河南堂丘氏文献社等丘氏组织,每年都会组团回上杭寻根祭祖,他们必到丘三五郎祖墓和丘氏总祠祭拜,他们之中有的来了四、五次,有的来了20多次,甚至有来过40多次。据上杭丘氏源流研究会统计,最近几年来杭祭祖的台湾同胞达5000多人次,为上杭的教育文化和社会公益事业捐款500多万元人民币。

 

  丘逢甲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爱国者、抗日保台志士、诗人和教育家。清同治三年(18641226日(农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台湾苗栗县铜锣湾一个教育世家,是年为甲子年,故取名逢甲,名秉渊,字仙根,号蛰仙,仲阏,又名仓海,乳名新汉,诗文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他是上杭丘氏开基始祖三五郎公的第28代孙。其世系是:丘三五郎(宋朝年间从宁化石壁迁上杭胜运里太拔城前坝定居,为上杭丘氏始祖)→伯七郎→继龙→惟禄(从上杭稔田南坑迁下都黄坑)→叁伍郎→四三郎→六一郎→六十郎(从上杭下都黄坑迁广东镇平员子山〈今蕉岭县文福镇逢甲村〉→文兴(创兆)→应隆→荣仁→均庆→希进→杰→惟秀→瑞→孔会→巡→汝升→纯义→及近→永梁→德凤→友万→仕俊(上杭丘氏二十五世,于清乾隆中叶迁台湾彰化东势角〈今台中县东势镇〉)→学祥→元宝(潜斋)→逢甲(上杭丘氏二十八世)。

 

  丘逢甲在他的许多诗文中不但认定上杭是自己的祖居地,而且还以主人的身份来抒发对故土的深厚感情。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他为《上杭中都丘氏家谱》作《序》时叙述了自己的宗源:“至于胜运之徙粤,自丘坊黄坑载迁,乃居石窟(今广东蕉岭),地仅百里,世未千年,虽支派分衍几遍东南,而岷峨探源不忘所自,祠墓之世守也,谱牒之代修也,宜若事核而辞信矣。”在《序》中他确认自己同上杭中都丘氏是同祖同宗,一脉相传。在宣统元年(1909年)所作的《忆游上杭》绝句十五首之三云:“黄坑黄笋旧知名,惜我来时笋未生。我是主人兼看竹,绿濛濛里一兜行。”他以主人的身份在故乡欣赏当地的名产——黄竹和即将破土而出的黄笋,游子归故里情真意切。

 

  在丘逢甲的亲朋好友中有不少是上杭人。如丘复(果园,清末举人)、丘瀛海(琼楼)、丘幡然、丘灏(晴溪)、丘朗山(宝融)等,他与这些宗亲的交谊很深,在他的《岭云海日楼诗钞》中,与上杭人唱和的诗有23首之多。

 

  清光绪二十年(1894),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被迫对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丘逢甲三上血书表示抗议,同时组织义军抗击日寇。义军失败后,丘逢甲内渡大陆,为强国救民奔走呼号,积极创办新学,介绍维新图强、教育救国思想,引导青年关心国家民族命运。他先在汕头创办了“岭东同文学堂”,又在广东蕉岭县城创办了初级师范传习所,还在蕉岭县文福镇创办了以迁蕉岭丘氏二世祖创兆命名的“创兆学堂”。

 

  清朝政府决定兴办新学,丘逢甲出任两广学务处议绅、惠(州)潮(州)嘉(应州)视学员、广东省咨议局副议长后,他“念上杭为祖居,且与潮嘉邻,故尤注意上杭教育。”(民国《上杭县志》)他创办的学校,热情接待来自上杭的学生,帮助上杭培训师资,而且还以惠潮嘉视学的身份,派学生到上杭帮助办学。丘逢甲致书丘复等丘氏族人,建议在上杭县城丘氏大宗祠设立师范传习所,培育师资。他的建议,得到丘复等丘氏族人的热烈响应,丘广文、丘济宽、丘卓梁等人慷慨解囊踊跃输将,很快就筹集到一笔巨款,解决了创办师范传习所的经费。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秋“上杭邱祠师范传习所”在丘氏总祠正式开学,学制半年,开设了国文、英文、算术、史地、植物等课程。首期招生60余人,次年春再招生80人,第二期学员在19062月中旬开学。丘复担任师范传习所监督,由丘逢甲推荐的曾留学日本的广东平远人林菊秋,镇平人林会宗、林家季被聘为传习所教员。地球仪、地图等教学用品由省城福州上杭丘氏试馆代购;教学参考书、报刊杂志则从潮州采购。办学经费除由丘氏宗亲捐赠外,还有来自福州上杭丘氏试馆的收入作为学校补贴。这些学员经过半年的专业培训,不但成为上杭发展新学的生力军,也为闭塞的山区带去民主革命的新思想和自然科学的新知识。一些学生毕业后投身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推翻清朝封建帝制的民主主义革命,有的还壮烈牺牲。当时福建省视学饶汉祥来杭视察后,称这是“福建省最早创办的‘民立师范’,启文化教育先声”。

 

  丘逢甲还建议上杭各乡广设小学。黄坑是丘逢甲的祖居地,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创办的崇德学堂是全县开办最早的小学之一。嗣后城乡兴学日臻发展,琴岗、务本、崇正、联珠、敦睦、维新等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开办。为上杭城乡贫苦百姓的子女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光绪三十三年(1907)初丘逢甲亲自来上杭视察新学开办情况,兴趣勃勃地视察了上杭城乡的每一所学堂。黄坑的父老乡亲热情地推举丘逢甲先生为崇德学堂名誉堂长,他欣然应允,并为崇德学堂撰写堂联:崇山大河,开扩学界;德行道艺,蔚为国华。丘逢甲先生积极推广新学,注重发展学生德育智育,给上杭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杭人民至今仍深深的怀念他,传颂他的事迹,学习他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教育事业的精神。

 

  光绪三十三年(1907),丘逢甲在丘复的陪同下,回到祖居地上杭,入中都,过蓝溪,到太拔,进县城。受到包括丘氏宗亲在内的故乡人民的热情款待。三年后,丘逢甲饱含对祖居地上杭的深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忆游上杭》绝句十五首。民国《上杭县志》记录了当时的动人情景:“有《忆游上杭》绝句十五首,邮筒甫到,争相传写。余诗亦多绻缱杭川焉。”兹录几首于后:

 

之一  前年记作上杭游,路入林塘(村名)境便幽。

       三宿空桑吾不厌,春灯山寺话神州。

 

之二  江随山势百千盘,江上春云酿暮寒。

       满径山桃红簌簌,斜阳呼渡大姑滩。

 

之四  寻碑亲拜左丞坟,谱牒都成史阙文。

       七百年来遗老尽,更无人说旧参军。

  (维禄公坟曰:左丞地,家谱以公孙迁粤者,官居左丞,故云。考始迁粤为公玄孙,乃宋左承议郎,即信国参军创兆先生父也。)

 

之五  春田漠漠草萋萋,油菜花开烟叶齐。

       鬼谷祠边春市散,淡云微雨过蓝溪。

 

之十  东南山豁大河通(借唐人句),汀水南来更向东。

       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如画夕阳中。

 

之十一  斗旁拜鬼都何益?且拜吾家两直臣。

          百尺楼头看天象,古来豪杰尽星辰。

  (城内祠有魁星楼,两直臣谓族祖都谏弘、御史道隆也)

 

之十四  知是烟痕是露痕?四山一碧竹连村。

         家家制纸临溪屋,水碓声中昼掩门。

 

之十五  三年不负题诗约,十日曾为置酒留。

          如此溪山归未得,眼前沧海正横流。

 

  在这十五首诗中,充分流露了丘逢甲对祖居地上杭一草一木的无限热爱,“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如画夕阳中”成为赞美上杭古城的千古绝唱。“斗旁拜鬼都何益?且拜吾家两直臣”表达了作者对先祖忠臣的无限敬仰。而“如此溪山归未得,眼前沧海正横流”,既流露了诗人对上杭的眷恋之情,更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之爱国热忱。

 

  2005年,是丘逢甲先生创办“上杭邱祠师范传习所”100周年,1018日上杭县举行纪念大会。参加大会的有:丘逢甲先生的嫡侄孙、台湾知名人士丘秀芷女士率领的丘逢甲亲属代表团、台湾河南堂丘氏文献社社长丘秀强先生、台湾丘道芳公宗亲理事会理事长丘仕燃先生率领的丘道芳公宗亲代表团等台湾乡亲及龙岩市、上杭县领导和省内外专家学者。丘秀芷女士在大会上激动地说:“上杭是我的祖居地,我的先祖逢甲公在上杭创办师范传习所,做了许多有益于国家、民族的事情,我们后辈理当传承”。她还说:“这次我带了弟弟、妹妹回来,感到很亲切。以后还要带我的儿子、儿媳等家人回来,每年至少回来一至二次。”这次纪念大会得到省、市、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大会收到了省政协副主席潘心城题词:“崇山大河开扩学界,德行道艺尉为国华”。原全国政协台港澳侨联络委副主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政协副主席林开钦题词:“爱国志士,教育先声。”丘秀芷题词:“慎终追远”。丘逢甲嫡孙丘应榆题词:“祖先办学兴国,后裔万代传承”等。

 

  2006918日,丘秀芷女士受邀到广东蕉岭县参加“丘逢甲故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挂牌揭幕仪式”庆典活动。丘秀芷惦记着上杭祖居地,广东的活动一结束,19日就带领台湾、广州的丘逢甲亲属回上杭寻根祭祖。陪同她一同前来上杭考察的还有台湾玉山银行常务理事、著名法学博士、曾任台湾“行政院”顾问的黄秋雄先生夫妇,原台湾《经济日报》记者廖庆周先生,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国台办专家组成员、央视“海峡评论”特约评论员徐博东先生以及湖南师大黄志平教授等专家学者。丘秀芷向上杭县领导赠送了由她编著的纪念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六十周年文集《走过烽火岁月》一书。次日,台湾乡亲和专家学者参观了丘氏总祠。丘逢甲亲属秀芷、应榆、文彦、武彦、应横、应标等在上杭宗亲的陪同下,来到丘氏总祠祭祖。在丘氏三五郎公一脉上祖神位牌和丘逢甲遗像前行三叩九拜礼,诵读祭文,供上三牲,焚香点烛,燃放鞭炮,仪式庄严而肃穆。她(他)们尽了一片拳拳敬祖之心,感到十分欣慰和满意。台湾乡亲深情地说:“台湾与大陆的宗亲是完全一体的,因为300多年来我们所知道的民族文化没有改变,语言相通,生活风俗习惯相同。上杭是我们的祖居地,是有血缘关系的一家人。我们要团结在一起,为增进两岸文化和经贸往来,为促进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而共同努力”。

 

 

  作者:钟巨藩(福建省上杭县台办)

 

 

 
编辑: system    
  查看/发表评论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