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师资:全面提升教学水平
1989年建院之初,西藏藏医学院仅有25名教师,主要来源于西藏大学藏医系和西藏自治区藏医学校以及藏医药系统中理论水平较高、临床经验比较丰富的医务工作者,但学历层次偏低,远不能满足藏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由于藏医药的特殊性,藏医药专业教师无法从其他高校或其他渠道引进,只能以学院自己培养为主。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院想方设法选贤任能。不仅采取“内培养,外引进,以课程建设带动师资队伍建设”。还采取从应届毕业生中选拔优秀人才留校任教、从各地藏医院调进优秀人才等办法充实师资力量。学院还鼓励和支持教师到区外高校培训、进修,提高业务水平。藏医学院先后选派34名青年教师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四川大学、中科院中医药研究所、美国哈佛大学和德国洪堡大学等大学与科研机构进修、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根据2007年在“质量工程”的安排下,藏医学院又先后派出54名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内地高校进修锻炼,改善了教师的思想观念,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
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师资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了充实和提高。目前,学院拥有了一支90人的以藏医药专业为主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人,正在攻读博士的4人;具有硕士学位的27人,正在攻读硕士的4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2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藏医药医师资格考试命题首席专家1人,国家和西藏自治区药品评审专家2人,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传承人5人。教师队伍中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者1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2009年,藏医学院的“藏医临床学科组教学团队”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成为在藏医药教学研究领域国内外其他高校学科队伍所无法替代的教师队伍。
科学研究:特色和传统中寻突破
“科研促进教学”是学院的办学思路和指导思想,科研能力的高低直接体现着高校的发展水平。科研是高校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建院初期,西藏藏医学院主要围绕继承与发展这一主题,抢救性地挖掘和整理了大批珍贵的藏医药典籍、经验配方等。但对科研工作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也没有相应的科研机构。1996年,学院为了切实做好藏医药科技研究与成果转化,发挥藏医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立了藏医药科技研究所。从此,学院的科研工作开始走上科学化道路。2009年,为了强化科研管理机制、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学院又新成立了科研处,为科研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管理平台,使科研管理日趋规范。
近年来,学院不断建立完善了管理制度,出台了相应的奖励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科研工作的发展。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自然基金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科研项目20多项。1998年获得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项目乙肝新药特药“206”、“209”的研发;2004年获得科技部863项目“藏医精要饰花集”和“名医精粹选集”等项目;2005年获得国家科技部的973项目“重要常见病病发机理与防治新方法研究”项目、西藏自治区科技厅的“濒危藏药材人工栽培”和“传统藏药治疗疑难病症秘方、验方集整理”项目;2006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的“藏药多血康对高原多血症红细胞及EPO及HIF基因表达的影响”项目、国家科技部的“十一五”支撑项目“滋补酥油丸新剂型改造”、 国家教育部的“濒危藏药材种植研究”项目;2007年获得西藏自治区科技厅的“藏药止咳颗粒剂基础研究”和“藏药材质量标准化建设”项目;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部的973项目“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病机理及预防方法的研究”以及“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重点项目“民族医药发展关键技术示范研究”子课题——藏药传统特色炮制工艺及其安全性评价。另外,学院还自筹资金近百万,开展“月光护肝宝”、“十味甘露丸”等32个院级科研项目。
多年的辛勤耕耘终于有了收获。通过努力,学院的科学研究取得了喜人成就。“藏医水银提炼法”、“藏药仁青常觉配伍技艺”、“藏医外治疗法”等项目被国务院批准为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申报的《四部医典·后续医典部注释》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由措如·才郎主编的《四部医典·大详解》获首届国际藏医药学术研讨会“宇妥杯”金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十三届国家图书奖、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和西藏自治区科研进步一等奖;由嘎务主编的《晶镜本草》荣获自治区级论著二等奖;学院还整理编写了《四部医典配方大全》、《藏药浴秘方验方集》、《藏医精要饰花集》等藏医药著作60多部;收集、整理了专治疑难病症的260种濒临失传的藏医药秘方库。
积极有效地将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是藏医学院的一个重要工作方向。学院主持完成的应用研究成果有治疗乙肝的新药特药“206”、“209”等项目。其中,二十五味珍珠丸、二十五味珊瑚丸等24味藏成药获得“国药准字号”;格桑花美白系列产品和甘露护发液这两项成果,还填补了我区藏医药理论指导下的美容产品空白。
春华秋实:20年办学经验总结
——坚持“秉承传统、开拓创新”的办学理念,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不断推进藏医药和藏医药教育的现代化内在动力。藏医药学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优势,越来越被世人理解、认识和运用。传统和特色是藏医药学的价值核心,是藏医药学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为保持和发扬传统特色,学院坚持正确审视藏医药事业和高等藏医药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坚持做好学术继承和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思路创新的工作;积极营造和谐、稳定、健康、有序的藏医药文化氛围,不断挖掘藏医药发展潜质,努力丰富祖国医药学的内涵。
——以教学质量为纲,牢牢把握立校之本。教育大计,质量为本。学院把教学质量看作生命线。在20年的办学过程中,学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加强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使学院得以健康快速地发展,并不断扩大了在国内外的影响。
——重视加强与区内外、国内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是学院改革与发展的助推器。学院在办学过程中,积极与区内外、国内外高校开展交流与合作,与中国药科大学等兄弟院校建立了对口援助合作办学关系。并先后派遣专家赴港澳台和美国、英国等24个国家讲学、交流。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习借鉴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有效推动了学院的改革与发展。
——坚持艰苦创业、勤俭办学的原则是学院不断增强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法宝。为此,学院坚持艰苦创业、勤俭办学的原则,努力培植自我发展的增长点,坚持“特色建院、人才强院、科技振院、产业兴院”,合理铸造有利于全面发展的教学、科研、医疗和产业的良性循环链条,加大改革力度,增强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学院各项事业不断得到发展壮大。
20年来,藏医学院人风雨兼程,不敢丝毫懈怠;20年来,藏医学院人同舟共济,开创了藏医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谈到“十二五”计划和2020年远景规划,西藏藏医学院党委书记李谦表示,要立足西藏,服务藏区,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藏医药专业人才,努力把藏医学院办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综合实力较强,在国内藏医药学科领域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教学型现代藏医药高等院校。
这是西藏藏医学院在新时期发展的豪迈宣言,更是西藏藏医学院走向新时代的冲锋号角。
通过20年的不断积累,西藏藏医学院依托传统藏医药学理论体系,集中优势力量,不断调整专业结构,逐步形成了藏医和藏药两大特色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还围绕这两大特色专业,从学科方向、实验室建设和学术梯队建设方面不断完善,构建了符合现代藏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学科建设体系。
20年前,西藏藏医学院办学条件十分简陋,只有1栋教学楼和1栋行政楼,没有任何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也没有先进的实验设备,更没有信息化的图书馆。20年后,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援助下,学院不仅拥有了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实验标本中心、藏书丰富的图书网络中心,还拥有独具特色的藏医药天文星算博物馆等一大批特色教学设施,学院的教学设施日臻完善。
传统藏医药要保持长盛不衰,与高素质后继人才的培养是分不开的。教育者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技的优势,探索更好的教育模式,培养新一代高素质藏医药人才。
著名藏医药专家、西藏藏医院院长占堆的医术虽是出自家门,但他在藏医方面取得的成就早已令祖辈们望尘莫及。他说:“新一代藏医不仅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得益于现代科技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