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铭清:走上讲坛的新闻发言人
 
 
  来源:      日期:2007-06-08 13:05

    张铭清,一个两岸民众耳熟能详的名字,这位昔日的国台办主任助理兼新闻发言人如今成为新成立的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首任院长。从政界到学界,从新闻发布台到讲台,他如何实现人生的转轨,带着怎样的梦想重新出发,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在厦大新闻传播学院成立前一天的6月5日,记者带着这样的问题直面张铭清:走上讲台的新闻发言人。



张铭清正式出任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首任院长


  记者: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高官退休后到大学任教,作为这一潮流的最新参与者,您对此有何评价?对于新的岗位,您有何期待?

  张铭清:在国外,许多从政的人从退下来后到大学里当教授,中国这方面还比较少。但这些年来,邵华泽到北大,范敬宜到清华,赵启正到人大,他们都不约而同去了新闻学院,这是个很好的现象。我们过去的新闻系领导大都是本校产生的,但新闻这门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我来说,我在人民日报工作过,在国台办工作过,一方面,我有比较丰富的新闻业务实践经验,同时,我在台办的时候,因为工作的关系,和台港澳的媒体有很多的交往,对两岸的新闻业务的差别,新闻教育,新闻理论都有很多的探讨。到这里来工作,我想我具备这样的条件,把厦大新闻学院进一步办成一个有特色的学院。

  记者:您说要把厦大新闻传播学院办成一个有特色的学院,这个“特”字如何理解?

  张铭清:厦大有其他大学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侨、台、特、海”的区位优势。从地理位置看,厦大是大陆距台湾最近的一所重点大学,且毗邻港澳台面向东南亚。从人文联系看,闽南与台湾有着血缘、文缘、商缘等千丝万缕的联系,厦大则是闽南文化的传承重镇,厦大是陈嘉庚先生为代表的华侨创建的,与东南亚华侨的密切关系更是先天的。从厦大学科建设和结构看,厦大台研院应是全国成立最早、实力最强的台湾研究机构。而人文学院也是把台湾作为研究的重点,参加过全国一些重大的涉台研究和出版工作。厦大的新闻传播学院处在这样的地域和人文环境中,把面向台港澳和东南亚作为特色确实有天时、地利、人和之条件,也是从实际出发,顺理成章的。厦大之所以聘我到这里来,正是有这方面的考虑,希望能更多地和台湾的媒体、台湾的新闻教育界进行交流。

  记者:您曾提出“一国两制新闻学”的构想,是否会成为厦大新闻学研究的一个方向?

  张铭清:20年前,我在一个研讨会上提出过“一国两制新闻学”的构想。确实,这是个理论问题。只有我们中国有这样一个台湾问题,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成功解决了香港问题、澳门问题,也必将解决台湾问题。新闻在构建“一国两制”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我们新闻学应该是“一国两制”理论的组成部分。厦大新闻传播学院今后应将此作为一个课题来与台湾的传媒界朋友一起研究,共同丰富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记者:您是中国社科院第一批新闻学的研究生,又长期在人民日报,国台办新闻局等单位工作,从学新闻、干新闻到今天的教新闻,您完成了怎样的人生转轨,有面临怎样的挑战?

  张铭清:我与新闻有缘:学新闻,干新闻,今天又教新闻。新闻研究生的学习,为我打下了新闻业务和研究的基础,十几年的人民日报记者生涯,为我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新闻业务经验,十几年国台办的工作经历,又使我得到了在涉台新闻管理方面的实践历练,并在工作中广泛结识了两岸新闻界的朋友,特别是台港澳的新闻界朋友。我希望这一切能转化为厦大新闻传播学院办出特色的资源。

  我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缺乏从事新闻教育的实践和经验,对学校的情况和运作不熟悉。我向校领导和院同事如实谈到我的不足的时候,他们更多地看到了我的优势,给予我很多鼓励和力量,使我克服不足,战胜困难的信心大大增强。 

  记者:我们知道您目前还担任着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的职务,对于两个岗位,您将如何兼顾?

  张铭清:现在我还兼着海协会副会长的职务,海协会还有一些工作需要我做。我会两头兼顾。从目前来讲,厦大一些重要的事情我都会来,来处理院务,主持院务。现在虽然两头兼顾,但从我本人来讲,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厦大。
记者:您曾希望以海协会副会长的身份赴台访问,何时能实现这个愿望?

  张铭清:我一直希望在海协会副会长任上入岛访问,但自从1999年李登辉提出“两国论”后,两会中断接触已经八年了,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现在有了厦大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这样的身份,这个愿望更容易实现了,我愿意以这样的身份到岛内从事两岸新闻的交流。

  记者:您会把家安在厦门吗?能谈谈您和福建的渊源吗?

  张铭清:厦大会为我提供这样的条件的。我是山东人,我的夫人是泉州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算得上是福建的女婿。在我的人生经历中,在福建的时间比在山东还长,对福建有很深厚的感情。在我十几年的记者生涯中,厦大是我报道发稿最多的一所大学。1983年10月21日,在厦大校主陈嘉庚先生诞辰109周年之际,他的铜像在厦门揭幕。我采写了题为“倾家兴学风范在———写在陈嘉庚先生铜像揭幕的时候”的特写,发表在1983年10月22日的《人民日报》上。此后,我还采访过厦大两位校长田昭武教授、王洛林教授和在生物学做出成绩的王凯华教授。这不是有缘吗?

  (来源:厦门日报)


 编辑:姗倪

 
编辑: 徐一博    
  查看/发表评论
 
中国台湾网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