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传播人在面向海洋,积极开放的同时,还立足中华,坚持民族自己的传统文化。华夏传播研究就是厦大传播人“立足中华”与“面向海洋”相结合的产物。华夏传播研究是从西方传播学的角度,利用传播学观点与方法,对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传播活动和传播观念的发掘、整理、研究和扬弃。厦大传播人相信,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作为中华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的传播学也会兴旺繁荣,并最终形成“传播学中华学派”。建设“传播学中华学派”可以说是我国传播学研究的长期而又艰巨的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离不开三个基础工作:即“引进消化国外传播科学”、“整理研究华夏传播学说”、“研究总结中国当代传播实践”。也就是说,用西方传播科学理论和华夏传播学说精华,来共同解释、指导和总结今天中国的传播实践,并在这过程中成功融铸三者,形成了我国特色的理论范式,为我国传播学学者所遵循和追隨,同时受到世界传播学界的重视与肯定,这样,“传播学中华学派”也就形成了。华夏传播研究是上述三个基础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我国的传播学学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厦门大学华夏传播研究源起较早,还是新闻传播系成立初期,厦大传播人就向1985年首届上海国际传播学学术讨论会提交了Rites-Music Communication一文,受到会议好评,收入了该次会议论文集。厦门大学有组织成规模的华夏传播研究,是在香港著名传播学者余也鲁大力倡导下开始的。他的倡议得到当时任厦门大学常务副校长,历史学家郑学檬教授积极回应,台湾政治大学文理学院院长徐佳士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孙旭培先生和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郑松锟主任也热心支持。1993年5月,厦门大学召开了大陆第一次华夏传播学术研讨会“首届海峡两岸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的探索座谈会”。1994年余也鲁、徐佳士、郑学檬、孙旭培、郑松锟等五位先生在厦门大学举行了碰头会议。会议决定在香港海天基金会的支持下,以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为平台,开展两岸学者共同参与的华夏传播研究项目。
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根据会议的规划,积极推动华夏传播的研究。1994年开始向两岸学者公开招标华夏传播研究项目。1995年,香港海天基金会设立了“五史六论”十一个研究项目,以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为项目联络点。为协调研究项目,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和传播研究所于1997年11月召开了“中国传播学研讨会(97)”,大陆、台湾、香港、澳大利亚、新加坡和韩国六个地区和国家参加这次会议。会议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传播活动和传播观念,积极探讨富有中国特色的传播理论。 厦门大学协调的华夏传播研究项目先后推出了《从零开始――首届海峡两岸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的探索座谈会论文集》(余也鲁、郑学檬主编)、《华夏传播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播》(孙旭培主编)、《华夏传播研究丛书》(郑学檬主编),其中包括黄鸣奋教授的《说服君主━中国古代的讽谏传播》、李国正教授的《汉字解析和信息传播》、郑学檬教授的《传在史中━中国传统社会传播史料初编》三部专著。此外,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还发表了多篇有较高质量的华夏传播研究学术论文,受到海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厦大传播人已经组织自己的研究队伍,重新规划华夏传播研究项目,利用学院这个更大的平台,与两岸传播学者共同努力,开创华夏传播研究的新局面,除了继续“立足中华”,研究总结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传播活动与观念,还“面向海洋”,组织英语写作力量,向世界介绍华夏传播研究成果,实现厦大传播人的梦想:让华夏传播研究走向世界。(黄星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