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方向介绍
 
 
  来源:      日期:2007-06-11 11:36

 

  由经济发展引起并同时发生的各种社会变革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依照中国的国情,大众传播与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的重组和变革有着不可避免的互动关系。本研究方向侧重于探索和界定大众传播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能发挥的正面作用,力图以中国特有的传播现象丰富和发展传播学理论。研究将做到与时俱进,始终关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避免照搬照抄西方的理论模式。就实证层面而言,当代中国社会为包括传播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巨大的社会实验室。在此实验室中,各种新现象层出不穷,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

  作为该方向的学术带头人,陈嬿如教授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25岁时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第一篇论文,迄今已经在北美、西欧、澳洲和亚洲出版的传播学英文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多篇,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并出版了三部专著(其中一部与他人合作,在美国出版),论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大众传播与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等关键问题。专著《中国市场经济时代的传播战役与民族凝聚力》获得福建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新闻学与传播学类唯一的一等奖)。《让高尚成为自然—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研究》一书在国内外同行中率先使用实证研究方法系统地考察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有一定的创新性。由于科研业绩突出,陈嬿如曾获得“福建省第三届优秀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称号。

  陈嬿如的专著和论文都注重以实证材料纠正西方传播学界对中国传播现象的偏见,今后的研究也将秉承这一原则。近年来,她主持并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和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取得丰富成果。自从入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以来,她集中精力研究中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之互动关系,已有部分成果问世。

  专著《中国市场经济时代的传播战役与民族凝聚力》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与群体追求局部利益的最大化这一自由倾向,提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如何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特别是当部分人群的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真空,文化传统的连贯性受到破坏,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增大,伴随着党政部门的结构调整和改革带来的问题,中国的人心如何最大限度地统一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上来?大众传播与大众传媒在此过程中能发挥什么作用?这些问题是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宣传部门人士到普通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关系到中国的未来,也是该书通过事实和数据加以回答的问题。在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该书将上述问题置于“传播与国家发展”的大框架下,进行深入考察。作者认为,经济增长不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现代化也不等于西化。真正的进步应该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关键是,精神文明建设如何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增强民众的爱国主义精神结合起来?大众传播又如何为这些目标服务?

  该书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以个案研究的方式为主,分析了包括北京两次申办奥运在内的十大传播战役(囊括了中国1991到2001年的十年里所有全国范围的传播战役)与民族凝聚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市场经济时代的传播战役是成功的,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起到了巨大的正面作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该书还从具体的传播战役中抽象出对爱国主义等概念的新界定。

  作者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不再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而是始终立足于经济建设。全面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后,各种传播战役的出发点是为经济建设服务,战役成为一种手段。这种现象为充实和发展源自西方的传播学理论提供了实践依据。全书结构严谨,遵循现代国际学术界公认的社会科学学术研究规范,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文献综述,具体个案的详细分析,建立在实证材料基础上的结论,等等。

  专著《让高尚成为自然—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研究》,正如书名所言,表述和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想境界的追求。该书立意的基础是:“我们希望人们有道德吗?让他们从爱国做起。”书中分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各种方式的效果,在大量事实和数据的基础上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高尚精神和道德情操虽非与生俱来,却可以通过教育—熏陶—模仿—内化的过程而成为“自然”。全书通过理论分析、定量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全面地勾勒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现状,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全球化背景下改进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此外,在一些发表于国内外刊物的论文中,陈嬿如对转型时期中国传媒的社会功能作了新界定,并且着重论述了传媒调适理想与现实之关系这一功能,不乏新意。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方向将产生更加丰富的成果,较为全面地覆盖社会发展及其代价的各个方面。(陈燕如)

 

 
编辑: 徐一博    
  查看/发表评论
 
中国台湾网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