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润的生活是高原人长寿的重要原因
谈到寿星增多的原因,西藏不少干部认为,酥油、糌粑等高热量的绿色食物是这些老人身体健康的“法宝”,医疗条件的改善是长寿的保障。另外,经历过旧西藏贫苦生活的老人们在进入新社会后,心情舒畅也是长寿的一个主要因素。
资料图片:75岁的米玛顿珠与曾孙在一起(1月13日摄)。民主改革前,米玛顿珠是江孜帕拉庄园“朗生”(世代家奴),他们一家住在只有七平米的土坯房内。现在,米玛顿珠一家四世同堂,子孙满堂。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记者了解到,西藏长寿老人大都居住在盛产青稞、小麦、土豆的农牧区,他们的食物常年以粗杂粮、牛奶制品和牛羊肉为主。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当地温室大棚的增多,他们的食谱里也增加了不少蔬菜。
而据央金介绍,她的母亲阿麦次仁出生在500公里外的藏北那曲县罗玛镇,当年流浪乞讨到林周县,偶遇由藏北来给牧主赶马换粮食的父亲,两人相爱结婚。她自己小时候也曾跟随父母乞讨,直到西藏民主改革后,政府给他们分了土地,就地安置下来。她说,她母亲在日常生活中心情很悠闲,没有什么病。即使偶尔感冒,也可及时到几公里外的镇医院治疗。
西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德吉说:“人口的迅速增加和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正得益于经济的发展与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
民主改革以来,国家已累计拨款18亿多元用于发展西藏医疗卫生事业,2008年,西藏农牧民免费医疗补助标准达到了年人均140元。
资料图片:拉萨曲水县达嘎乡其奴村的卓嘎老阿妈(前左)在村卫生所量血压(2007年11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 格桑达瓦 摄
同时,西藏已拥有1339个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总数达到了10635人,仅拉萨就有两家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今年,西藏还将继续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条件,计划完成70个县卫生服务中心、妇幼计划生育部门业务用房和配套设施建设。
人均寿命的延长带来人口的增加。据《西藏民主改革50年》白皮书介绍,50年来,西藏总人口由1959年的122.8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287.08万人,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