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山东频道2月16日电 (梁勋)“年三十的烟火,正月十五的灯”,2月15日(正月十三),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历史文化主题灯会上“大展宏兔”、“年年有余”等34组大型机械灯今起亮灯,与周村古商城内2011盏传统花灯交相辉映,亮闪“旱码头”。
周村是“丝绸之乡”、“鲁商发源地”,又是著名的花灯之乡。据当地史书记载,作为中国四大灯系之一的周村花灯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周村自古商业发达,是八大祥的发祥地,道教佛教兴盛,晋商徽商云集周村,全国各地客商拥入周村,每到春节元宵节周村各街各商号挂灯,规模越来越大,南北派别的灯式风采各异,齐集周村。届时,周村城里乡间一派“花市灯如昼”、“火树银花触目红”的辉煌景象。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周村,看到周村繁华的街市挂满了各种各样的花灯,惊为人间绝景,亲笔御赐“天下第一村”。清代文学家徐文襄曾这样描述周村挂灯的情景“星月辉分,千炬烛光,百枝灯树”。
从年初一开始,周村古商城内的古商业大街、丝市街、银子市街、芙蓉街等几条古街就挂上了2011盏形式各样的传统花灯,此外,还挂着像戏剧舞台那样的故事灯,例:天仙配、猪八戒娶亲、姜太公钓鱼等。周村城区内很多街市也被各色花灯和大红灯笼簇拥起来,各商铺的厦檐、门檐、字号金匾周围,门头上也挂满花灯。在位于步行街的机械灯展示区,各种充满时尚元素和现代感的大型机械灯以其新、奇、特等特点吸引着大批游客流连忘返。
伴随着花灯,还有以周村独有的“芯子”为代表的民俗扮玩活动。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周村芯子,和震天的锣鼓、欢快的秧歌、威武的狮子、飞舞的长龙以及划旱船、跑竹马等组成的民俗扮玩活动精彩纷呈,从春节开始一一上演,元宵节期间达到高潮。“民俗闹元宵”,是周村这个“百年商埠”绵延了数千年的文化形态,2008年,周村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游艺)之乡”。
以周村花灯为代表的淄博花灯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年来,当地政府进一步挖掘、保护和传承周村民俗文化遗产,年年组织举办春节元宵节民间艺术展演活动,每年吸引中外游客和观众20余万人次。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