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60周年
字号:
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陵始末

  时间:2006-09-07 13:38    来源:     
 
 

  1946年八月,我参加丘念台先生领导的“台湾光复致敬团”到大陆。这是我有生以来头一次接触到祖国的山川人物,恐怕这也许是最初而又是最后的大陆旅行。丘先生在其大着《岭海微飙》里叙述组织台湾光复致敬团的动机时,开头有如下的记述:

  台湾光复之初,民间热烈拥护政府,为什么在长官公署接管任务初期阶段,会和民间发生不很融洽的现象呢?就我个人当时的观察,不外基于下列的两种因素:自然因素方面:(一)新旧法令转变时期,省民不明祖国各种法律,因不习惯而生怨怼;(二)由语言的隔膜发生误会;人为的因素:(一)派来接收人员素质不齐,间有少数人员违法逞蛮,引起台民侧目。(二)当时驻台部队中,有一部份是由大陆新补充的壮丁,没有经过严格的纪律训练,到了台湾这个新环境,竟得意忘形地做出许多越轨的行为,也招致了民众的蔑视和埋怨。

  所以他的理想就是“邀集各界知名人士到国内去访问,让他们了解中央和国内同胞对台湾实有深厚的民族爱,在这个大范围之下,原谅部份接收人员的过失,同时也让中央了解台民的热心爱国,以及对政府的拥护与敬意。用以加强上下的联系,进而流通日据时代的所遗下的长期隔膜。”就是想在内外上下感情疏解中,自然而然达到改进台省政治的目的。他说本团任务有三:一、谒拜中山陵;二、晋谒蒋主席及中央各首长致敬,并献金抚慰抗战阵亡将士家属,救济战乱灾胞,暨充实教育设备;三、恭祭黄帝陵。献金一事虽难免“豚蹄穰田”之讥,经他数个月的奔走呼吁,疏通解释,居然计画成功。长官公署对这个计画,内心着实不高兴,因为害怕地方人士到中央去说他的坏话。所以临要出发的两三天前忽然提出五项奇怪的条件:一、不许做过日本贵施院议员的林献堂先生出任团长;二、不许曾受公署拘留过的台绅陈炘做团员;三、必须自台北直飞南京,不得在上海停留及先接受台人团体的招待;四、不可上卢山晋见蒋主席;五、不必前往西安祭黄陵。这可见陈仪长官怕本团的政治意义的重大,但经丘先生内外接洽,仍然顺利北行。据传说陈仪曾做好一份逮捕台人重要份子百数十人,包括林献堂先生在内的黑名单。头一批抓去陈炘等十数人,打算以后逐步进行,制造恐怖气氛,以便威慑台人。我们由前述种种事情来判断,确信这种传说并非无根之谈。他既答应林献堂先生参加致敬团去南京,一面又不准他充任团长。陈仪此一着棋与其说是首鼠两端,毋宁说是幼稚可笑。他及他周围的人,完全把林献堂先生估错了价。飞机一到上海,立即证实陈仪长官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名单上虽没有团长的名目,但林老先生很自然地成为一行的代表者,不但团员拥护他,即初次见面的各界显要亦莫不以团长的礼貌待遇他。一切对外发言酬酢,都是由他代表,甚至向蒋主席献旗献金也由他领导举行。陈仪及其幕僚用这样的小心眼来看台人,如何能够获得台人的拥戴;所以他的失败,可以说早在由重庆出发的时候就注定了。

  我们一行于八月二十九日下午二时乘机赴上海起,至十月五日在上海解散止,前后三十七天滞留大陆,此间途因雨西安十一天外,其余大部份的时间都在南京,为向中央各机关及党国要人致敬而奔忙。虽然曾利用恭候蒋主席由庐山归京时间,到镇江、无锡、苏州等江南景胜地区去作小游(但大多是应酬多于游览,甚至游览中也有应酬),游燕子矶时见到长江,到无锡见过太湖,算是我底民族的乡愁得到慰抚的机会。最后我录两首诗来结束本文。

  谒拜中山陵


  云海茫茫路几千,首都今日拜先贤,
  心香但祝邦基固,忍诉辛酸五十年。
  耀县遥祭黄陵
  东南到西北,迢迢万里程。
  三人同一念,虔敬祭黄陵。 
  
     (文/叶荣钟  原载香港《民主评论》 一九六四年十二月)

  来源:海峡资讯网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