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60周年
字号:
[近现代]同盟会致祭黄帝陵

  时间:2006-09-07 11:04    来源:     
 
    公元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陕西省民主革命力量在孙中山民主革命的影响下,不断发展壮大。井勿幕三次由日本回陕,首先召开了一次同盟会会员大会,成立了陕西分会,选出李仲特为陕西分会会长;同时做出决议,联合新军,如"慕亲会"、"哥老会"、"刀客"等力量,推动革命,以与全国形势相配合。

  1908年重阳节前,同盟会在西安大雁塔召开了一次会议,有人提出孙中山"平均地权"的主张在陕西行不通,经讨论改为"土地国有"四个字,以利宣传。接着便讨论重阳节祭扫民族祖先轩辕黄帝陵墓的事,决定在黄帝陵前宣誓,借以表示复兴民族的决心,会上推定郭希仁、张赞元起草祭文,并约会邻省在陕会员,一同前往祭祀。同盟会员这次决定要在黄陵前宣誓,实质上就是对清朝统治者的宣战,是革命行动的深入和发展的标志。为了保证这一行动的顺利进行,必须事先做好安排,所有参加的人,利用各种关系,采取各种方法做好隐蔽工作。于是有的扮作商人,有的扮作猎户,有的找到官府证明或介绍,有的假借仿拓古碑之名,带着一群化装的拓字工人前往。独僧人吴虚白以和尚身份游到黄陵。到达黄陵后,就商定指派"总管司"二人,"外巡司"二人 ,"内巡司"一人,以防风声外露。各省到达黄陵的计有:陕西十六人,四川七人,甘肃、山西各三人,广东一人,共二十余人,其祭文照录如下:

维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五年九月重阳日,玄曾孙某某等仅以香花清酒牲肴之仪,敬献于我皇祖轩辕黄帝之墓前而泣告曰:惟我皇祖,承天御世,钟奇孕灵。乃圣乃神,允文允武,举修六府,章明百物。翦蚩尤于涿鹿,战炎帝于阪泉。挥斥八埏,疆理万国。用是奠基中夏,绥服九州,声教覃敷,讫于四海。凡有血气,莫不尊亲。自是以后,圣子神孙,历世相承,尧舜以禅让缉熙,汤武以征诛定乱。洎乎秦皇、汉武、明祖、唐宗,皆能仰承遗绪,奋厥声威,镇抚百蛮,光宅九土。其间偶逢衰替,暂堕纲维,秽丑跳梁,蛮夷猾夏,然皆历时未几;族伏厥辜,弃彼毡裘,袭我冠服。我民族屡蹶屡振,既仆复兴,卒能重整金瓯,澄清玉宇者,莫非我皇祖在天之灵,有以默相而佑启之也。迨至前明甲申之岁,国运凌迟。建州虏夷,乘我丧乱,驱其胡骑,入我燕京,盗据我神器,变乱我衣冠,侵占我版图,奴役我民众。神州到处,遍染腥膻,文化同胞,备受压迫。剃发令下,虽圣裔犹莫逃;旗兵驻防,遍禹迹而皆满。又无论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二百年之惨痛犹存,十八省奇耻未湔已也。且近年以来,欧美民族,对我环伺,各欲脔割大好河山,而满清政府恣其荒淫,不恤国耻,殷忧之士,义愤填膺,近有执义帜而起者,粤东如陆皓东、郑士良、孙逸仙、湘越如马福益、黄克强,湖南如唐常才,均矢志盟天,力图恢复。某等生逢艰巨,何敢后人,乃集合同志,密筹方略,誓共驱除鞑虏,光复故物,扫除专制政权,建立共和国体,共赴国难,艰巨不辞,决不自私利禄,决不陷害同人;本众志成城之古训,建九州复仇之义师。伏望我皇祖在天之灵,鉴此愚衷,威神扶佑,以纾民生之苦,以复汉族之业。某等不自量力,竭诚奉告,不胜惶愧煎灼,郁结悲祷之至。尚飨。

  祭典仪式是相当隆重而朴素的,与祭者本着"祭如在"的精神,跪伏黄帝陵墓之前,向祖先上香。献酒完毕,恭读祭文时,人人落泪,有的呜咽流涕,有的放声大哭。祭后各人面容均似有无限心事。其中吴希真年岁最幼而天真,竟两三天吃不下饭,可见所受感动之深。与祭者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文字动人,不若仪式之有声有色,深刻有效。"从此,同盟会决定: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祭扫民族祖先一次。每年祭扫时,必须有"告墓文",后改称为"誓墓文",其主要内容是向祖先奉告一年中的活动情况,以表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精神,表示决心保证完成未来的任务。此外,还定出戒律:"不准陷害同人","不准自私利禄"违者应跽伏祖先灵位之前,受主祭人"当头三棒"之罚。由于大家遵守甚严,历年没有发现违反戒律的人,所以"戒棒"也就没用上。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