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帝手植柏的传说 迈进轩辕庙大门,迎面便是一棵苍翠挺拔的古柏,这便是著名的“黄帝手植柏”。据说它是我国最古老的一棵柏树,距今大约已有5000多年了。外国人称赞它是“世界柏树之父”。黄帝手植柏下围十米有余,七人合抱不严,所以当地民谚说它是“七搂八扎半,二十四个疙瘩不上算”。
传说黄帝战败蚩尤,建立了部落联盟,定居在桥山。黄帝发现桥山一带群民,有的栖居于树,有的与兽同穴,既不文明,又不安全。黄帝便和大臣力牧、大鸿、共鼓等商议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他们教化桥山群民在临水靠山的半坡上砍树造屋,离开树枝和洞穴搬进新屋;又把桥山改名为桥国。桥山群民住进房屋后,不但日常生活方便多了,而且也不怕野兽来伤害他们了。可是,在那时候人们并不懂得毁坏森林将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他们经常乱砍乱伐树木,没有几年,桥山周围的树林全被砍光了。就连黄帝曾多次下令禁止砍伐的常年不落叶的柏树,也被砍伐得一棵不剩。就在这时候,一场暴雨袭来,山洪突然暴发,洪水像猛兽一般从山下猛冲下来,把几十人和黄帝得力的大臣共鼓、狄货都卷走了。黄帝悲痛万分。
雨过天晴,黄帝亲自带领大臣们上山查看,发现凡是树林被砍光了的山峁,不仅挡不住水,连地上的草也冲得一干二净了。黄帝看见满山遍野都是洪水过后留下的沟沟洼洼,心情十分沉重,他对群民说:“今后再也不能乱砍树木了。如果再乱砍下去,桥国就没有树林了,野兽也没处藏身了。到那时,我们吃什么?穿什么?”当时有位大臣建议搬到另一个地方居住。黄帝说:“不可!如果那里树木也叫我们砍完,那时候我们还能往哪里搬呢?再遭洪水,我们又哪里跑?”众臣觉得黄帝说得有理,都问他该怎么办?
黄帝说:“我愿和大家一齐上山栽树种草,用不了几年,满山就会长满林草,既不怕洪水,又能招来野兽,那时桥国群民才能有吃有穿”。说罢,黄帝就自己带头栽了一棵小柏树。臣民们都学黄帝的样子,纷纷栽树种草。
不几年,桥国的山山峁峁林草茂密,一片葱绿。人们都很感激黄帝。从此,植树造林便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世世代代一直沿续下来。
传说黄帝在乘龙升天飞经桥国上空时,还特意让巨龙停下来,为了再看一眼自己亲手栽下的那棵柏树。临行时,又随手把群民送给他的干肉块扔下来,落在自己栽种的柏树上。传说现在黄帝手植柏树干上长的24个疙瘩,就是那时黄帝扔下的肉块变的。
2.黄帝脚印传说 凡是来黄陵县谒陵拜祖的人,几乎都要到轩辕庙院内看一看黄帝的脚印。这双脚印留在约一米见方的青石上。看的人总爱把自己的双脚,放在黄帝脚印上试一试,用他们的话说,这是“踩着黄帝的脚印前进。”
黄帝的这双脚印为什么能保存到今天?这里还流传着一个故事。
相传黄帝时期,当初没有衣帽,更没有鞋袜,不是用树叶遮体,便是以兽皮缠腰。黄帝也和其他的群民一样,腰间缠着兽皮,光着脚板,常年累月奔走各地,为民造福。每到冬天,天寒地冻,黄帝出外巡察时伤脑筋光着双脚。
后来,胡巢和于则发明了了帽子和木屣,有人给黄帝也做了一双木屣。穿起来虽比光着脚板走路好多了,但行动却有些不便,出外巡察、上山狩猎仍不能穿。到了冬天,有人给黄帝也做了一双木屐。穿起来虽比光着脚板走路好多了,但行动却有些不便,出外巡察、上山狩猎仍不能穿。有年冬天,黄帝出外回来,脚冻烂了。穿木屐不方便,黄帝身边的一位名叫素雀的女子偷偷用麻布给黄帝缝了个布筒。黄帝在脚上试了试,太短小了。根本穿不上。即使如此,黄帝也不见怪,还表扬了素雀的创造精神。素雀却十分难过,有一次她去河边担水,发现黄帝独自一人从河滩走过,留下了深深的脚印,素雀仔细一看,心里亮了。原来黄帝的脚特别大,如果按脚印做下去,就不会再小了。于是素雀担完水,取来石刀,在黄帝脚印四周的胶泥上划了四方格,晒干后,捧回家,放在了石板上,然后按尺寸做成了一双软木作底、麻布作帮的高筒靴子。黄帝试穿后,觉得很满意。人类第一双高筒靴子就这样做成了。黄帝十分珍爱这双靴子,平时舍不得穿它,只是遇到节日或开庆功会时才穿上它。
黄帝乘龙升天时,臣民们今璎藏在黄帝东宫。到了近代,这块刻有黄帝脚印的青石板被移到轩辕庙院内,一直保存到现在。
3.文武官员至此下马 在桥山顶上距离黄帝陵200米远的路旁,立着一座长形石碑。上面写有“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八个字。封建社会不论大小文武官员,到此必须下马。这一规定体现了后辈对祖先的崇敬。到了现代,人们都以车代马,但所有大小车辆,到此仍主动停车,人们都下车后步行到黄帝陵祭奠瞻仰。
有个史知府的儿子,名叫史可霍,他不务正业,经常骑马射箭,偷鸡摸狗,调戏民女,民愤极大,因此,众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死可恶”。有一年,“死可恶”带着一群恶奴来到桥山打猎,一群梅花鹿逃奔到桥山顶上的柏树林时,躲藏起来。“死可恶”领着恶奴们追进桥山柏树林,用箭乱射。“死可恶”单人匹马冲进了陵园区。看守陵园的姬老童,虽然已经年过六旬,却童颜鹤发,功夫超人。他一见有人骑马闯进陵园,大喝一声:“哪里狂徒如此无礼,竟敢在黄帝陵园捕杀鹿群!”说着,一个箭步向前,抓住马的缰绳。“死可恶”一看是个老头,在马上冷笑一声说:“老爷我名叫史可霍,史知府就是我的父亲,我就要在这里射鹿打猎,看谁敢管!”一句话惹恼了姬老童,他一拳就将“死可恶”打下马来。“死可恶”从地上爬起来,扑向姬老童。姬老童将左腿轻轻一扫,“死可恶”又跌了个“猪啃地”,把两颗门牙全碰掉了。姬老童又踢了两脚,把“死可恶”踢得连哭带叫,跪在地上不断求饶”。“死可恶”连忙爬起,牵马下山。随行恶奴们也都灰溜溜地跟着走了。
再说,史知府听说儿子史可霍被打,还碰掉了两颗门牙,哪里罢休,他立即写信要求中部县令严加惩办姬老童。中部县令名叫包步平,秀才出身,很有学问,因他刚直不阿,清廉公正,被人称作“包不平”。他看史知府的信后,冷笑一声,提笔写道 :
黄帝功德厚,子孙岂敢忘。 纵子作恶端,骑马闯陵园。 祖先未降罪,史府欺县官。 轩辕英灵在,吾来把案断。
包步平没有屈服于史知府的压力,连夜给泰定帝写一份奏章,连同史知府写给他的信件,一并呈报圣上,泰定帝一看他的奏章,十分生气,立即降旨将史知府革职,命包步平严办史可霍,并赐给中部县令三种特权:一、对破坏黄帝陵园的林木、建筑等的一切歹徙,查明事实后不必上报,县令有权就地正法,二、如有紧急公事,县令可越级直接上书皇帝;三、凡巡抚以下官员前来祭黄陵,县令不再出城迎送。泰定帝怕他的圣旨执行不力,又于泰定二年,亲自颁发了保护黄帝陵、庙的法令,其中规定:“不畏公法之人,又有玩徒之辈,泼皮歹人。损坏树林建筑,如有违犯之人,许诸人捉拿到官,痛行断罪……”这座石碑至今还保存在轩辕庙碑林里。到了明太祖洪武年间,皇帝朱元璋沿用元朝泰定帝规定:把中部县令由七品官升至五品官,以便处理一些来不及上报的案件。此外,又在桥山顶上专门立了“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石碑,以便提醒前来谒陵拜祖的人,在祖先陵前一定要庄重严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