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陈水扁的“台独躁郁症”再次发作,提出了所谓的“中华民国四阶段论”,说什么“‘中华民国’与台湾是划上等号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分治分立、互不隶属,是不同的两个‘国家’”云云。陈水扁企图以激进的“台独”炒作,为民进党当局两岸政策困境和自身权力危机解套。
8月2日,陈水扁提出了所谓的“中华民国四阶段论”,8月6日在“台联党”成立4周年的大会上就处理两岸事务又提出了所谓“一个原则、三个坚持、五个反对”;8月9日,在接受俄国媒体采访时又说,“‘中华民国’与台湾是划上等号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分治分立、互不隶属,是不同的两个‘国家’”云云,从而掀起了又一波“台独”浊浪。间歇性发作的“台独躁郁症”
纵观陈水扁上台5年多来的所作所为,实现“台独”一直是其念兹在兹的头等大事。虽然其对“台独”的推动时疏时骤,但是总体上来说,他的“台独路线”一直没有改变,推动“台独”的步伐也未曾停止。
但是,由于大陆对“台独”势力的遏制和国际社会的反对,“台独”只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目标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形成了陈水扁及民进党当局的焦躁。情郁于中,必然发之于外。每隔一段时间,陈水扁的“台独躁郁症”就会间歇性发作:2002年他提出了“一边一国”论;
2003年提出“正名制宪”;2004年大选期间,“台独”言论更是甚嚣尘上。大致看来,陈水扁的“台独”政策呈波浪式向前推进,一浪高过一浪。
“台独躁郁症”的间歇性发作造成了台海局势的间歇性紧张。一旦大陆、美国及台湾岛内的反“独”压力纷至沓来,则陈水扁的“台独”政策就进入暂时的蛰伏期,为下一阶段又一次发作积蓄能量。
在两次“台独”高潮间歇期里,民进党当局则不遗余力厚植“台独”发展的土壤。一方面,修补与美国的关系,争取美国对“台独”的支持,以达到联结美日、挟洋自重、共同对抗大陆的目的,并企图将祸水西引,挑动起大国之间的对立,趁机从中渔利。
另一方面,民进党当局积极与大陆和岛内的反“独”力量争夺台湾民众。他们一直不放松“渐进式台独”的步伐,通过诸如修改教科书、正名等动作,以“台湾意识”为名向台湾民众灌输“台独意识”,企图割断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文化脐带,改变和磨灭中国认同;欺骗台湾民众,宣扬大陆“打压台湾”,不断将大陆污名化和妖魔化,挑拨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敌意,在国际反“独”促统的大环境下,逆势营造适合“台独”生存的小环境。
比较陈水扁的讲话,前后抵牾、昨是今非的情况所在多是。用胡言乱语的方式,指东打西,不断转移问题的焦点,并在这个过程中混淆民众的意识,利用媒体对民众进行轰炸,造成心理疲劳,进而形成对“台独”的“集体无意识”,从而放松对“台独”的警惕,实现减少“台独”阻力的目标。
对“台独”的工具性运用
“台独”议题对于陈水扁来说,兼具价值性取向与工具性取向两重功效。就最近的情况来看,其工具性取向越来越明显。这次陈水扁“台独躁郁症”发作,就是企图以激进的“台独”炒作,为民进党当局两岸政策困境和自身权力危机解套。
连宋访问大陆时与祖国大陆形成的加强两岸交流的具体措施已经进入到了实质性操作阶段。特别是近期祖国大陆不断对台湾人民释放出的善意,更是令民进党当局手忙脚乱,陷于不可不应与无可善应的两难困境。以祖国大陆开放台湾水果零关税销售一事为例,民进党当局如果不应则会引发台湾南部农民的不满,而应则担心自己的“根”被挖掉。所以,民进党当局只能以“防止统战”、“防止台湾农业技术外流”等老调进行政治层面的抵挡与敷衍,但效果显然不佳,已在台湾民众中引起了相当的不满。民进党已经失去了两岸关系上的议题主导权。
反过来说,即使民进党当局以各种借口进行阻挠,也无法阻挡两岸交流的大潮。一味阻挡反而只能导致民进党当局在两岸议题上更加被动。情急之下,陈水扁又祭出了“台独”的法宝,无非是想以攻代守,吸引民众的视线,帮助民进党摆脱目前的尴尬处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