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高捷弊案的爆发,恐怕人们也不会知道BOT是什么意思,它可不是什么骂人的话,而是一个专业的术语。
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意为“建设─经营─移交”, 其实质是一种特许权。这种方式以政府和私人机构之间达成协议为前提,由政府向私人机构颁布特许,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筹集资金建设某一基础设施并管理和经营该设施及其相应的产品与服务,以偿还债务,收回投资、赚取利润。当特许期限结束时,私人机构按约定将该设施移交给政府部门。简单点,也可以说成是民间参与投资的方式。
把台湾政坛搅得天翻地覆的高雄捷运工程,用的就是这种方式,但也正是这种方式暴露出了高捷高层图利厂商、官商勾结的症结。根据调查,高捷焦点的决策待查弊端包括:官员在高雄捷运采BOT(民间参与投资方式)的决策过程中是否图利?捷运招标是否涉及图利? 高捷股东的政治献金流向?
具体来说,据调查,公营高捷公司疑将招揽外劳的工作私自非法授受给华磐中介公司,双方疑涉及伪造文书、利益输送、收受回扣、剥削泰劳,从中牟取每年高达1.5亿新台币的暴利。经高雄检调机关调查发现,高雄捷运公司前副董事长陈敏贤名下的基金会,有8000多万新台币的资金往来异常。
此外,高雄捷运建设中也有众多疑点,有“立委”揭出,当局出资高雄捷运1508亿元,占总投资的83%,但13名董事成员中,官派董事只有3人,官派监事只有1人,不符比例原则;捷运建设中的6项重大工程,却未采用“政府采购法”,在捷运工程的招标过程中,有按图索骥的绑标之嫌;一家被媒体称为“绿朝新贵”的皇昌营造公司,本来没有地铁建设经验,竟然拿到了总价值112亿元的大标。更为离谱的是,根据举报,高雄市“议员”在高雄捷运公司的保险柜中,竟然发现之前一家公司为其中一项CR5工程投递的标书,所报金额数目比已经中标者还低2.7亿元新台币……这些问题,又指向“行政院长”谢长廷,高雄捷运公司的决策时间正是他任高雄市长期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