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信 箱       VIP会员      

台海评论 透视“核四”风暴

台海评论-驳李登辉及其“两国论”

台海评论-驳吕秀莲“台独”论

首页-专题-台湾-台海评论_驳李登辉及其两国论
 
一箭多雕的“两国论”及其危险
 
 
  来源:      日期:2001-04-10 15:06

    笔者于今年5月24日在《联合早报》预测李登辉在退职前将走向公开独立,一个半月后李登辉就抛出了放弃一个中国原则的“两国论”,公开其独立政策。李登辉公开独立的策略有一箭多雕的政治目的,这一点绝非一般民众所能想得到的。
  “两国论”为台湾公开宣布独立迈出了关键一步。长期以来李登辉有曲线独立,这种政策与正式独立有两个重要区别。一是曲线独立只能暗中搞台独,而不能公开以独立为目的;二是曲线独立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变相独立,而不是正式独立。李登辉提出“两国论”的目的是公开独立的目标,使台湾官方的独立政策从暗转明,这样实际是使正式独立完成了一半。公开宣布独立包括了两个内容,即“公开”与“宣布”,公开独立是宣布独立的前提,不公开独立就无法宣布独立。李登辉的“两国论”不过是将公开宣布独立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公开独立目标,第二步就是宣布正式独立。中国用武力统一台湾的条件之一是台湾宣布独立,由此可见“两国论”已使台湾海峡的战争只剩下半步之遥。
  “两国论”意在结束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李登辉选择在民进党提出总统候选人的头一天提出“两国论”绝非巧合。“两国论”一出台就受到了民进党人的热烈欢迎,被民进党提名为候选人的陈水扁立即表示,特殊国与国的关系与民进党《台湾前途决议文》一样,符合潮流。即“两国论”既然有利于民进党候选人竞选,身为国民党主席的李登辉为什么在选举的关键时刻为民进党造势呢?这不由使人想起李登辉“毁党造党”的言论。
  李登辉认为国民党曾为中国的执政党的历史,使国民党在政治上下不了决心实现台湾独立,只有民进党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他决心在退职之前尽力帮民进党做大,如果此次不能扶民进党上台,也先要使国民党失去政权。李登辉破坏连宋目的在于破坏国民党赢得大选的战略基础,而提出“两国论”则是帮助民进党的政治目标主流化,引导民众投票支持民进党。
  “两国论”是服务于“打宋、弃连、扶陈”的选战目标。李登辉政治手腕的高明是不可低估的。1992年李登辉利用郝伯村干掉了李焕,而后1996年又用连战和宋楚瑜干掉了郝伯村。1996年李登辉连任后,我曾对台湾几位知名学者讲,李登辉使用的是“狡兔死,走狗烹”的传统政治手段,而这几位学者却告诉我说“李先生还没有这么坏”。然而两年之后李登辉就用冻省的办法干掉了台湾省省长宋楚瑜,现在终于轮到连战了。眼前的选战格局是,民气最盛、遥遥领先的宋楚瑜与李登辉已反目成仇。宋提出与大陆三通及停止金钱外交的政策与李登辉已形成势不两立,“两国论”的出台,其目的之一就是要打掉宋楚瑜在选战中的领先地位。
  民意最弱的连战根本无望赢得选举。李登辉根本也没想让他接任,只不过是利用连战必输的条件结束国民党执政地位。由于陈水扁是唯一有可能与宋楚瑜一争高低的候选人,而且也符合李登辉台独政治目标的需要,因此陈水扁已成为李登辉助选的对象。根据民意测验,陈水扁与宋楚瑜差10来个百分点,远远落在宋楚瑜之后,李登辉出台“两国论”是为陈水扁助阵,而且今后还将不断出台表面支持连战而实际上有利于陈水扁的招数。
  “两国论”意在向台湾人证实台湾平安独立是可能的。李登辉在其自传《台湾的主张》中反复强调,要对美国支持台湾独立有信心,因为美国要执行《台湾关系法》。最后中美关系因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处于低潮,美国国会又提出《增强台湾安全法》,这就使李登辉认为走向公开独立的危险不大。他认为此时,大陆顾及中美关系而不会采取十分激烈的反应,而美国大选在即,在共和党和国会的压力下美国行政当局不会对台施加压力。
  李登辉还认为,如果“两国论”引发军事危机,美国将不得不向台湾提供军事支持,使再一次发生的军事对峙不致引发战争。这样既可以向台湾人证明美国对台湾独立提供军事支持是有保证的,同时也可增强台湾人对平安独立的信心。
  “两国论”必将危及整个地区的安全。李登辉在发表“两国论”之前就已做好了大陆再次进行1996年那种军事演习的准备。他一方面他要求军队随时进入紧急状态的准备,一方面决定政府大规模投资稳定股市。既然李登辉已经做好了准备,这意味着1996年那种军事演习是无法阻止李登辉继续走向正式独立的,这实际上是逼迫大陆采取更有实质性的行动,来阻止台湾分离主义。
  1996年中美因李登辉访美在台湾海峡进行了军事对峙,使整个地区的安全形势都受到影响。这次李登辉逼迫大陆采取更具实质性的行动,这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地区安全。美国能否记取1996年的经验是无法预测的,但只要美国卷入其中,其严重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作者是中国对外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编辑: system       查看/发表评论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