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就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兴国县高兴镇的竹篙山见证了红军反“围剿”中最为惨烈的一次战斗——竹篙山争夺战。这场战斗,红军伤亡超过600人,其中师长2人、团长6人。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战斗?
给我们讲述竹篙山战斗的是被誉为“兴国通”的兴国县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胡玉春。
1931年7月,蒋介石纠集30万兵力,长驱直入,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三次“围剿”。红军主力仅3万人。当时,红军在之前已经取得第三次反“围剿”第一阶段的胜利,并在兴国白石一带以及竹篙山以北进行休整。1931年9月,国民党内部发生矛盾,蒋介石急忙撤回部队“后院救火”。与兴国相邻的泰和作为重要的水、路交通要道(流经泰和的赣江可以通兵舰),成为国民党军撤退的首选地。而由兴国去往泰和、吉安,必经竹篙山下的官道。
红军根据截获的国民党军队电报得知,国民党的蒋鼎文师将于近期途经竹篙山北撤。得知这条重要情报后,红军立即集中当时所有兵力,准备在高兴圩歼灭蒋鼎文师。红一方面军有32000多人、18000支枪,就战斗力而言,刚好可以一次消灭国民党军队的一个师,但如果打两个以上的师就相当困难。
当时,红军制定的作战方案是兵分三路,分而歼之:主力部队攻打高兴圩,围歼圩内的国民党军。同时派出两支部队,一支在高兴圩以南七八公里处阻击从兴国县城前来增援的国民党军第五十二师。另一支则是由黄公略率领的红三军,在高兴圩以北10公里的老营盘处,截杀国民党军的散兵游勇。
但是,战斗一开始就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国民党军另外一支主力部队——第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在红军攻打前也来到了高兴圩,准备北撤。而预先攻打的蒋鼎文师却提前撤退来到了老营盘。这样一来,出现在红军周围的并不仅仅是蒋鼎文的一个师,国民党军此时兵力共有5个师7万多人,而且呈夹击之势。所以,战斗一打响,国民党军不但不退却,反而向红军发起了猛烈反攻。
在竹篙山上眺望当年的战场,京九铁路穿行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