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绽放,民族团结的格桑花——献给合力抗击玉树地震灾害的各族同胞

时间:2010-04-25 11:23   来源:新华网

  青海玉树强烈地震发生后,汉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羌族……救援队、解放军、武警官兵、医生、志愿者、僧侣……所有人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一起,所有人的心都紧紧地连在一起。

  地震后8分钟,武警青海玉树支队直属大队战士谢宇,就和其他战友一道迅速投入到抢险救灾中去。一处废墟下,一位藏族同胞的孩子被埋压。废墟旁边,被压孩子母亲的哭声,撕心裂肺,牵动人心。

  手挖,铁棍砸,谢宇和战友们挖出一条通道。屋顶瓦砾不时砸在谢宇身上,他和战友们顾不上自己的安危。当他抱着孩子要冲出来时,余震袭来,一块带钉的木板掉下。千钧一发!谢宇本能地勾头含胸,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孩子,带钉的木板狠狠地砸向他的后脑勺。孩子安然无恙。

  “要知道,他们都是我的兄弟姐妹,都是我们的亲人啊!”回忆地震后冲进随时可能倒塌的房屋救人的情景,武警玉树支队教导队教导员周克明流下眼泪。

  长期在玉树的驻守,使武警官兵们视这一方水土为自己的家乡,视这里的各族人民为自己的家人。从清晨到天黑,再从天黑到清晨。官兵们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第一时间展开救援,每个人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抓紧救人!救自己的亲人!

  几乎在同一时间,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各地的救援力量向灾区集结;各种救援物资以最快的速度向灾区运送;各族群众以各种方式为灾区人民祈福;全国各地和海内外同胞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向灾区人民送温暖、献爱心……

  汉族同胞来了。河南郑州17位具有户外救援经验的青年人14日晚8时就踏上了奔赴灾区的路途。作为河南户外救援联盟的成员,他们有一半以上曾在汶川地震期间驰援北川灾区前线。

  回族同胞来了。来自青海省湟中县大才乡的马宝祥组织了一支农民工救援队赶赴灾区,还自筹资金购买了2箱药品、100箱方便面、4顶帐篷分发给受灾各族同胞。

  羌族同胞来了。汶川地震重灾区茂县的6位羌族村民每人凑了3000元钱,租了一辆大货车,带着村民捐赠的帐篷、彩条布、棉衣棉被和食物向玉树灾区驶来。救援队队长何国兵说:“茂县是汶川地震的重灾区,我们深切体会到灾难的苦痛。玉树地震了,我们不能袖手旁观。”

  维吾尔族同胞来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大夫阿德力·阿布都热西提和同事们,17日也赶到了灾区,顾不上休息,就立即来到青海省交通医院,对伤员进行会诊、治疗。

  各民族的志愿者来了。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老兵志愿者”由4名回族、2名汉族和1名藏族同胞共7人组成。到达灾区后,他们抬运伤员,运送物资,帮助灾民……在地震废墟前,在灾民安置点,在医疗救治中心,处处留下他们的身影。

  地震灾情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在中国各地,各族中华儿女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受灾同胞的深深关切。

  地震灾情牵动着香港、澳门、台湾同胞的心——香港各界自发捐款捐物,至20日下午捐赠总额近2000万港元;澳门各界积极捐款,通过各种方式援助灾区;台湾红十字医疗队也紧急赶赴灾区。

  地震灾情牵动着海外侨胞的心——海外华人、华侨、侨团通过举办现场捐款等多种方式,呼吁大家奉献爱心……

  “在灾害面前不分军民、不分藏汉、不分僧俗,大家一条心、一个目标——坚决战胜自然灾害。”身处抗震救灾一线,解放军与武警部队玉树抗震救灾现场指挥员、兰州军区政治委员李长才深有感触地说。

  来自全国人民的关爱,来自各族人民的深情,汇成一股强大的民族力量,在青海玉树聚集……

  源源不断的人流汇向玉树,只为玉树的兄弟姐妹,他们都来自何方,无法一一知晓;他们都是哪个民族,无法一一统计,但所有人的心都紧紧相连,倾情相依。

  “直面灾难,我们更为切身地感受到,在56个民族的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大家都是亲兄弟、亲姐妹。”出生于青海、在内地学习工作了40年的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院长班班多吉说,祖国各地心向玉树、情系灾区的每一个行动、每一句祝福、每一份奉献,都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最好注解。患难见真情,哪里有困难,哪里就会有割不断的民族骨肉深情,哪里就会有中华民族儿女的全力以赴。玉树抗震救灾,再一次证明了中国各民族间牢不可破的守望和尊重。

  “没有这些‘门巴’(藏语‘医生’)亲人,我们这些人可能早没了!”病床上70多岁的才吉老人,不断向那些和善的医生和护士竖起大拇指。地震中,这位老人的腰部严重受伤。

  在青海各族群众心中,高原医疗队早已是他们最亲的亲人。在最困难的时刻,总是亲人们舍生忘死,伸出援手。

  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沿唐蕃古道进藏,途经玉树,受到了这里的藏族首领和群众隆重欢迎。文成公主教给当地群众耕作、纺织技术,并命人在当地的悬崖峭壁上凿刻了佛像、佛塔和经文。为了纪念她,后人在此建起了文成公主庙。

  此次强烈的地震中,这座古老的庙宇幸免于难。寺院中依然香火旺盛,佛堂内依然点满了酥油灯。它在见证历史沧桑的同时,也见证着血脉相连的民族情谊。

  在紧张的救灾现场,人们常会看到这样的标语:“维护民族团结人人有责”“藏汉一家亲”……在网友自发捐赠的救援物资包裹上这样写道:“因为有爱,我们紧紧相连”“56个民族之心,相聚高原;56个民族之力,凝聚高原”……不离不弃,生死相依。抗震救灾中展现出的民族团结,正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大团结历史的延续。

  著名作家马丽华曾在青藏高原工作多年,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她说,不同民族对玉树灾区所表达的发自内心的关切,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在灾难来临的关键时刻,这样的潜移默化集中显现出来,迸发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她说:“各民族合力抗震救灾,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数千年结晶的集中迸发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检验。中国的民族政策建立在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上,造就了危急关头展现出的强大民族向心力。”

  一帧电视画面上,前去灾区慰问的青海省委书记强卫与失去3位亲人仍坚持抗震救灾的扎西大同村三社社长才哇,互行碰头礼。这一幕,给电视机前的人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藏族礼节中,只有亲如兄弟的人们之间,才用这种尊贵的礼节表达内心的感情。

  曾在青藏高原工作过的中央党校教授胡岩说:“显然,在才哇心里,这位省委书记不是官员,而是危难之际值得信赖的弟兄。”

  作为一位藏族同胞,班班多吉的感受尤为深切:“玉树绝大多数居民是藏族人。各族人民是以无私的爱帮助玉树人,其实就是在帮广大的藏族同胞。”

  胡岩长期研究民族问题,玉树地震发生后,他始终关注着发生在那里的一点一滴。受灾群众有帐篷住了、有热饭吃了、孩子们复课了、商业开始恢复了、板房搭建起来了、当地群众投入到寻求新生活中去……

  近日,党和政府郑重宣布,全面启动玉树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各项工作。发挥各方面优势,合力推动重建工作。“这是国家力量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自信的表现,同时也是民族凝聚力的最好注解。”胡岩说。

编辑:田云鹏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