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一拜泯恩怨 宋楚瑜拜谒中山陵彰显“泛蓝”团结

  时间:2005-05-09 09:11    来源:     
 
 

  5月7日,宋楚瑜率大陆参访团成员拜谒了中山陵。作为亲民党的主席,祭拜国民党创始人孙中山先生的陵寝,既在情理之中,也另有几番用意。
  
  ■难以割舍的“国民党情结”

  宋楚瑜出身国民党官宦之家,其父宋达系孙中山先生创立的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生,曾任联勤副总司令,官居国民党中将,与蒋经国私交甚笃。宋楚瑜曾担任蒋经国的英文翻译兼秘书,深得蒋经国的信赖,从此仕途顺畅,36岁即担任台湾新闻局局长,之后一路直上,担任国民党文工会主任、国民党中央秘书长。在岛内,宋楚瑜因工作作风深受蒋经国影响,曾被形容为“蒋经国第二”。蒋经国去世后,宋楚瑜扶棺痛哭称,蒋经国亲他若“子弟”。宋楚瑜对国民党主席蒋经国的感情由此可见一斑。


  李登辉继任国民党主席之后,宋楚瑜与他也曾一度“情同父子”。但李登辉当选“总统”之后,其“台独”用心逐步暴露,在台湾搞“废省”,时任台湾省省长的宋楚瑜与李的矛盾逐步浮出水面。2000年台湾大选前,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同时力挺连战代表国民党参选,宋、李矛盾激化。

  道不同不足与谋。身受蒋家厚爱与影响的宋楚瑜,一方面个人的政治抱负受到打压,另一方面其正统的国民党政治理念与李登辉的“台独”思想发生不可弥合的分歧。此时的宋楚瑜认为“国民党已不是原来的国民党”,李登辉已完全背弃了国民党的政治理念。1999年宋楚瑜宣布以独立参选人的身份参加台湾“总统”选举,11月16日国民党考纪会开除宋楚瑜党籍。2000年3月,因“兴票案”参选失败的宋楚瑜成立亲民党并被推举为党主席。

  亲民党从成立第一天起,包括宋楚瑜本人就以自己为正统的国民党继承者自居。因此,宋楚瑜身上存有浓厚的无法割舍的国民党情结,其拜谒中山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对国民党伸出“橄榄枝”争取“泛蓝”的广泛支持

  宋楚瑜拜谒中山陵,在显示他是国民党、中山先生的继承者和追随者的同时,也显示出他对目前的国民党及其领导者不计过去、尽释前嫌的胸怀。

  2000年国民党参选失败后,为挽回面临的分裂局面,开始清算“李登辉路线”,并把李登辉清除出党。连战担任国民党主席之后,承诺实现“泛蓝”的团结。但自亲民党从国民党中分离出来后,二者时分时合,关系始终非常微妙,即使2004年连、宋搭档参选,联手对付民进党的时候,也若即若离,没有真正坐到一起。其中既有宋楚瑜与连战两人的历史恩怨,也有在国民党继承上的“瑜亮情结”。 

    但形势比人强。连战已决定今年8月辞去国民党主席一职,国民党内部关于党主席职位之争初露端倪,“泛蓝”面临重新组合,宋楚瑜及其领导的亲民党主导“泛蓝”的机会大增。今年年初,国民党中常会做出惊人之举,号召出走党员重新归队,“归队案”说得很清楚:“许多国民党同志因为与前领导人李登辉理念不合而离党,造成党的分裂。为促成‘泛蓝’大团结,组织发展委员会(即组发会)应该了解,并且主动接触,争取若干重要人士回归国民党。”该条款又被台湾媒体称为“迎宋条款”。国民党此时推出新规定,不仅可以让被开除党籍的现亲民党主席宋楚瑜重回国民党,他如果办理重新登记,还可以竞选国民党主席。对此,宋楚瑜尽管反应冷淡,但个中机会自然心知肚明。


  宋楚瑜此时紧随连战之后拜谒中山陵,除彰显亲民党一贯的政治追求、对国民党缔造者的尊崇外,其实也是对国民党伸出“橄榄枝”。壮志未酬的宋楚瑜要在政治生涯的最后关头拼搏一把,自然需要“泛蓝”的认可与支持。

  ■化解“扁宋会”的负面效应建立更广泛的民意基础

  身感“台独”动荡和不安的台湾民众终于开始醒悟,在2004年的立法院选举中将“泛蓝”推向多数,民意走势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作为政治家,宋楚瑜自然明白在台湾经营政治中适应民意的重要性。但是今年以来,因为“扁宋会”以及“十点共识”,外界对于亲民党的走向产生诸多想象。有“大内高手”之称的宋楚瑜当然不会逆民意而动———如外界所猜测将亲民党逐步“绿化”。作为岛内的第三大党,需要在国、民、亲的三角关系中谋求发展。与国民党和而不同,与民进党保持接触,使亲民党成为岛内谁都离不开的政治力量,这才是宋楚瑜的政治智慧。

  宋楚瑜从访问大陆开始就提出认同“一中原则”、支持“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并在西安、南京等地多次明确提出两岸都是“中国人”,包括在中山陵演讲时的感慨:“让我们所有两岸的中国人精诚响应中山先生号召,要唤醒民众,大家一起共同来努力,完成我们在二十一世纪华夏复兴的伟大使命和志愿,让我们的兄弟大家一起共同来打拼。”声调之高,在近年台湾政治人物中是少见的。其间虽然意义颇多,但顺应求安定、求和平的民意,化解过去一段时间民众对亲民党因“扁宋会”而产生的曲解无疑是用意之一。

     ■文/(姚新春 中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会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秋风)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