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声“爸爸”,催人泪下

时间:2008-08-04 10:0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3日电  题:那一声“爸爸”,催人泪下

  6月16日上午10时,成都军区礼堂内庄严肃穆,抗震救灾失事直升机遇难烈士追悼大会正在这里举行,全场官兵向邱光华、李月、王怀远、陈林、张鹏5名烈士默哀。

  “爸爸,爸爸!”突然传来两声小女孩清脆的呼唤。

  烈士陈林刚满1岁的女儿陈婧雯,看到灵堂前陈林的大幅遗像时,禁不住伸出小手,想让爸爸抱抱。

  此刻,从白发将军到年轻士兵都泪流满面。

  就在5月31日最后的飞行前,已经10多天没见面的妻子带着女儿来队看望陈林。马上就要起飞了,一家人只来得及吃了几口团圆饭。临行前,陈林和妻子、女儿约好,明天一起过儿童节。

  然而,就在这次飞行的返航途中,飞机不幸失事。

  这是一个英雄的机组。机长邱光华带领机组人员,从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那天开始,在地形复杂、气象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安全飞行63架次,运送物资25.8吨,运送救灾人员87名,转移受灾群众234名。

  他们给灾区人民带去了希望,却在自己身后留下了太多的遗憾……

  地震前,还差几个月就将停飞的邱光华,已经规划好了退休后的生活;王怀远准备救灾任务完成后,把腿有残疾的弟弟接到成都治疗;李月刚刚领了结婚证还没有来得及举办婚礼;陈林因参加救灾,还没能在女儿的第一个生日送上蛋糕;张鹏刚刚被确定为党员发展对象,他的最大愿望是收养一个地震孤儿……

  在得知直升机失事的消息后,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参加搜救的普通官兵,从远在海外的华人华侨到四川地震灾区的干部群众,都在为机上人员的安全牵肠挂肚。

  灾区军民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搜救行动。在11天时间里,军地先后投入近10万人次、各类飞机和飞行器100多架次,展开了地毯式立体搜救。

  新华社军事记者全程参与了搜救过程。

  在指挥部,记者与指挥搜救的成都军区司令部陆航处处长陈格辉大校一起,一连几天几夜没有合眼。困极了的陈格辉在椅子上打了个盹,醒来时满眼泪水。他梦到了邱光华。他问邱光华:“兄弟,你怎么还不回来?”邱光华回答:“我飞到了很远的地方……”

  在空中,记者跟随搜救直升机,一次一次充满了期待地起飞,又一次一次黯然神伤地返航。搜救直升机像一只鹞子,在峡谷中忽上忽下,悬停、调头,空中落差达到2000米,螺旋桨掀起的巨大气流,挥起了巨大的尘土,在直升机窗户上蒙上了一层灰。

  在地面,记者与搜救官兵一起翻越一座座高山、趟过一条条河流。在紫坪铺水库大坝上,水陆工程侦察车对水库展开全方位侦察,可是一无所获;在地震形成的一个个堰塞湖边,官兵们冒险进行投锚拖拽,可是每次拉上的都是失望……

  卫星定位、遥感成像、雷达探测、红外跟踪……如同抗震救灾中的科技手段大大提升了效率一样,高新技术使得搜索的效率得到提升,锁定的面积越来越集中。

  利用成都军区空军和中国民航成都双流机场引导雷达提供的信息,综合各个方面获得的线索,陈格辉和战友们在地图上一遍又一遍地确定邱光华最后飞行的航迹……

    “找到了!找到了!”6月10日上午10时55分,当听到这个本该令人激动的消息时,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里所有的人心情却异常沉重——直升机残骸被发现,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6月14日,中央军委授予成都军区某陆航团“抗震救灾英雄陆航团”荣誉称号,为邱光华追记一等功。成都军区也为李月、王怀远、陈林、张鹏追记一等功。

  5名战友虽然离去了,但他们的英雄壮举和崇高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亿万人民心中。

编辑:王晓燕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