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晚报3月24日讯 但凡对三峡移民工程略知一二的市民,都知道移民工程既要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还要做到让移民能“逐步致富”。市移民局副局长欧会书形象地称,如果将此比作三座大山的话,直辖10年来,我市移民工作算是翻过了前面两座大山。“但与最终要让三峡移民致富这一目标相比,三峡移民这道世界级难题,重庆只能算是破解了一半。”欧会书说。
库区经济发展驶上快车道
实践证明,三峡移民工程启动以来的十余年里,是库区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其中,重庆第二大城市万州,变化尤其显著。
万州区移民局负责人介绍,直辖10年来,万州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97年的不到20平方公里,扩大至目前的40多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也从40万人增至目前的57万人,大城市格局初步形成。交通也变得更加畅通了,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直辖10年来,也是国家投入三峡库区最多的时期。正是国家的政策性投入,使得三峡库区成为一块巨大的磁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资金进入,促进库区经济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欧会书介绍,截至去年底,库区共完成移民动态投资435.76亿元,格力、娃哈哈、汇源、常柴、科华等一批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库区,生根发芽。
政策扶持力度前所未有
“四期移民,也就是在2009年三峡工程竣工前,我市还需安置三峡移民11.4万人,复建各类房屋155万平方米。”欧会书说。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一个更加艰巨的任务——如何让已经搬迁或即将搬迁的三峡移民“逐步能致富”?
2006年6月,市委专题研究加快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和着力解决移民就业问题,出台了支持产业发展、促进移民就业、加强移民后期扶持和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强化财政金融支持、主城区对口支援库区重点区县等7大类、共33项政策措施。
欧会书表示,这是直辖以来,研究库区发展问题最深入、出台支持库区发展政策最系统的一次。
移民致富信心指数增强
要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较快发展,自然离不开政策扶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让移民打消“等、靠、要”意识,转而更多地通过自身努力,提高专业技能,解决就业和生计问题。
万州区移民局介绍,三峡移民大搬迁,相当于城市功能、产业结构的再造,部分三峡移民对搬迁后的预期过高,难免会出现一段阵痛期,这是正常的。经过阵痛后,移民心态更趋自主理性,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局面正在形成,移民群众对今后实现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信心指数进一步增强。
而在库区,自力更生创业致富的移民比比皆是。1988年,万州区人王世惇靠2200元起家创办床垫厂,现在规模做到了1000万元。王世惇说:“我非常感谢三峡工程的兴建,是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坚定了自己大跨越、大提升的雄心,才使自己有了今天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