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本网首页  专题首页  要 闻  活动聚焦  媒体报道  图片报道  渝台往来  投资重庆  话说重庆  话说三峡
 
 
两岸记者看三峡:白鹤飞回了白鹤梁(图)
 
 
  来源:      日期:2007-05-15 08:00

 

涪陵博物馆馆长黄德健介绍白鹤梁题刻保护情况

  中国台湾网5月14日重庆涪陵消息  重庆市涪陵区(原涪陵市)注重做好长江沿岸文物及生态保护,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由海峡两岸主流媒体参加的“新重庆、新三峡”记者采访活动,昨天结束了重庆主城区的采访活动,今天沿长江顺流而下,到达涪陵区。涪陵地处长江与乌江交汇地,因乌江古称涪水、古巴国先王陵墓多葬于此而得名。到过涪陵的中国人也许不多,但没吃过“涪陵榨菜”的中国人却很少。而涪陵另一个为世人所知的原因,在于涪陵的“白鹤梁题刻”。

  白鹤梁题刻位于涪陵城北长江中,这道天然石梁全长1600米,平均宽度15米,因古时常有白鹤群集梁上,又有白石渔人与尔朱仙于此乘鹤飞升之传说而得名。白鹤梁上有唐广德元年至今的题刻160余段,石鱼18尾,石白鹤一只;其中题刻或诗或文,或记事或抒情,融文学、书法、绘画、石刻为一体,集历代名家之大成,由于其常年没于水下,只有江水枯落时才显露水面,因而被誉为“水下碑林”。

  白鹤梁题刻海拔139.91米,在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修建完工后,将被永久淹没,怎么样能使这一人类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引起世人关注。记者了解到,当地政府为此召开了多次专题研讨会,并找到了完善的解决办法。

  涪陵区博物馆馆长黄德健介绍说,根据专家的意见,在经过科学论证之后,涪陵根据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惯例,在白鹤梁题刻原址采用了“水下无压容器”方案对题刻进行保护,即为被江水淹没的白鹤梁题刻做一个透明的玻璃框,这样做的结果,完全可以保存白鹤梁题刻的物质形态。

  这一做法令许多参观过白鹤梁题刻、了解这一人类物质文化遗产瑰宝人们终于放下了心。

  重庆市涪陵区政府不仅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同时把长江周边地区的生态保护做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他们建立了无害垃圾装置,控制工业污染源,使涪陵地区的自然生态景观得到了恢复。过去由于对自然生态的保护不够,使得“白鹤梁”上无白鹤,如今,老百姓都说鸟比过去多了,象征着吉祥的白鹤也飞回来了,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芜同)

白鹤梁旁钓鱼的老人

 
编辑: system    
  查看/发表评论
 
中国台湾网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