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人类文明进步的火种——从世博会的创新因素看“永恒主题”

资料图片:3月28日在上海世博园区拍摄的瑞士国家馆。 新华社发
新华网上海10月28日电(记者 李斌 贾楠 张建松)英国馆“会发光的盒子”、日本馆“会呼吸的房子”、瑞士馆“会溶解的外墙”……
再过几天,历时半年的上海世博会即将落下帷幕。世博会上,最让人难忘的仍是这些发明和创新的结晶。
创新是文明进步的火种,也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科技决定命运,创新改变未来。站在“十二五”的门槛上,中国必将插上创新的“翅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空里搏击翱翔。
历史表明:世博会是人类创新思想、创新设计、创新意图的汇聚舞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
零排放,零交通事故,远离对石油的依赖,远离交通堵塞……走进上汽集团-通用汽车馆,一幅向往人类20年后交通生活的画卷徐徐展开。
这一切,缘于人类的创新——自动驾驶解放了人们的双手,从而有更多时间获取资讯、休息、娱乐。
作为工业文明的产物,从诞生之日起,世博会就注定以创新为其活的灵魂——
在创新理念的驱动下,“水晶宫”在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的第一届世博会上拔地而起,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玻璃和钢铁建造的超大型建筑,被称为现代化大规模工业生产技术的结晶。
在创新思想的启发下,瓦特带着蒸汽机,贝尔带着电话,爱迪生带着留声机、白炽电灯,卡尔·奔驰带着汽车,柯达公司带着照相机,卢米埃兄弟带着电影机,莱特兄弟带着飞机……走向了一届届世博会。
在创新科技的带动下,1962年西雅图世博会建造了可容纳750人的“太空舱”,参观者在10分钟内就完成了实际需要20光年才能完成的往返9万兆公里的太空之旅;日本磁悬浮列车从1985年筑波世博会起多次亮相世博会,人类理想中的“地上飞机”加速狂飙……
有人曾这样评价,也许你从未走进任何一届世博会,但你的生活不可能绕开世博会所展现的发明与发现。
电话机、电影、煤气灶、电视机、计算机、机器人等,大都经历过世博会的“洗礼”;度假村、俱乐部、主题公园、百货商店、自动售货机……一项项科技发明,一个个公共设施,无不经由世博会获得启示、萌生创意。
人类文明进步的火种,悄然埋下、发芽……
“世博会是展示发现、激励创新的舞台,它鼓励探索未知世界,强调创造崭新事物,推动创新文化理念,帮助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促进了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副主任委员、执委会执行主任万季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