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澳中生物科技高层交流会在上海世博会澳大利亚国家馆举行。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巴里·马歇尔(Barry Marshall)教授在会上做了题为“诺贝尔奖——鲜为人知的故事”的精彩发言。来自澳大利亚和中国生物科技行业的众多专家和企业、高等院校及机构代表出席了交流会。
巴里·马歇尔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得奖背后的故事。巴里·马歇尔与同事罗宾·沃伦(Robin Warren)共同研究与胃炎一起出现的螺旋杆菌,并于1982年做出了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的初始培养体,提出胃溃疡与胃癌是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假说。在众多的质疑和批评声中,1984年,马歇尔吞服含有大量幽门螺旋杆菌的培养液,“以身试菌”证明了该细菌会在人体中引发胃溃疡,满足确定病原菌的重要准则——科赫定理,打破了胃溃疡主要是由于情绪性的压力及胃酸过多所引起的传统理念。2005年,巴里·马歇尔与罗宾·沃伦被授与诺贝尔医学奖,表彰他们“发现了幽门螺旋杆菌以及它们在胃炎和胃溃疡中的作用”。
当被问到发现幽门螺旋杆菌23年后才获奖是否太晚时,巴里·马歇尔风趣地表示,1882年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发现结核杆菌,1904年提出科赫定理,190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而自己的时间轨迹正好比罗伯特·科赫晚一百年,所以这个得奖的时间刚刚好,是最完美的奖励。
会上,巴里·马歇尔还讲述了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詹姆斯·沃森发现DNA双螺旋解构等故事,以此说明创新思维对科学家的重要性,并展望了生物科技的未来发展趋势。
澳大利亚以生物技术领域的许多重大贡献而享誉世界,包括青霉素疗效的发现和植入人工耳蜗、合成Omega 3脂肪酸以及世界上第一个子宫颈癌疫苗的研发等。澳大利亚国家馆总代表萨琳德表示,协作和创新精神、世界级基础设施以及大量的科技人员巩固了澳大利亚坚实的科学基础,澳大利亚和中国的生物科技领域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两国之间的合作与协作正在迅速增长,将努力建立起极具创新性和高效性的生物科技合作关系。(郭丽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