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知名杂志上发表一篇题为“纽约并非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大都会”主题文章,再配上五光十色的上海外滩夜景照片——哈佛大学格芮瑟教授的这番举动可不只是为了公然宣称上海超过了纽约或者盛赞东方明珠,实际上他的本意是希望上海不要走纽约的老路。
不要一味模仿,少走前人的弯路,这是一位美国知识分子对于所有正处于高速发展进程中的“后来”城市的告诫。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全球化与区域化正难分难解。千城一面?商业至上?文化趋同?在“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世博主题论坛上,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为这些似乎患上“通病”的城市号一记脉。
冷水泡茶,慢工出细活
城市化的进程仿佛一列高速行驶的子弹头列车,正在以不可阻挡的姿态呼啸而过。于是我们看到,成群的古建筑转眼间被标新立异的高楼大厦取代,成片的老城区刹那间被游人如织的商业设施淹没。城市在生长,但文化传承的链条却出现了明显的断裂。
“保护文化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处于一种危险的状态之中。”论坛上,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勒抛出的理论乍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其实他想表达的是,当改造一座城市的时候,不应该额外附加太多的时间、成本压力,“如果保护的工作犹如生活的一部分,才是最自然的事情。”
所谓“慢工出细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黄平在他的考察项目中发现,苏州平江街道在社会融合、经济发展与历史遗迹保护这三者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平衡点,而其中的关键一招就是——冷水泡茶,“急不得,也快不得”。黄平告诉记者,如果放任自流,古城的结局就是消失无影;如果把古迹全部移进博物馆,古城就等于死去。要让古城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改造就不能以盈利为唯一目的,“遇到当下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妨留给后人,一时找不到最佳方案,还是等一等更好。”
“改造,请你把脚步放慢一点”,这是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对于目前高速城市化的大声呼吁。日前,他遇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实地探访一座江南历史庭园,可修缮一新的园子、争奇斗艳的花草却再也找不回当初陈旧甚至是衰败给人带来的心灵震撼,“这更像是大款的花园,失去了历史的悠远的韵味。”
在上海世博会上,西班牙北部城市毕尔巴鄂的实践案例展示了一段跨越25年的重塑历程。25年涵盖了25个精心规划的工程:老城改造、工业区迁移、新老桥梁连接城市、新兴酒店和大型场馆、古建筑现青春、新城市新建筑等,尽管历程漫长,但城市借此由传统的工业城市迈入一座拥有高文化品位的现代之城。
有机更新,杜绝格式化
当长沙与兰州的航拍照片两相对照出现在大屏幕时,人们发现这两座一南一北相隔千里的历史文化名城呈现出惊人的相似度。“这不是巧合,中国绝大多数的大中城市都千城一面、万屋一貌。即使是只隔一条江的苏州与扬州,也应该拥有迥然相异的城市风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直言。这是中国尴尬的城市现状,众多原本拥有丰厚文化内涵的历史古城,没有留下百花齐放的姿态,反而在求新、求快的城市建设中,像被格式化了一样,徒留一具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