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网9月8日消息: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进入倒计时,与上海“无缝对接”的太仓早已是一片浓郁的“世博氛围”:太仓世博游客中心正式启用,一大批企业忙着完成“世博”订单,第三批派到世博局挂职的干部已经到位,一大批机构忙着按“世博”的要求高速运转。“对接世博”,已成为太仓的一种精神状态。
“我们要在服务世博中展示太仓,在服务世博中更好地接轨上海。”市委书记浦荣皋说,“从经济到社会,从产业到理念,太仓要的是更长远、更全面的对接,是在全方位服务和融入中的整体提升。”
同城理念中的“世博机遇”
也许上海人都没想到,早在2006年初,太仓上下就搞了一个大讨论:世博到了上海,我们能做什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十大努力目标,有服务的具体方向,更有理念、产业“借会升级”的规划。
对占尽地缘优势的太仓来说,世博堪称一次“家门口的盛会”。浦荣皋介绍说,太仓与上海有着显著的“同城效应”,不能仅做上海的“后花园”,还要做上海的“前厅”;不能把自己当成世博会的配角,还要有“东道主”意识。
针对世博期间的游客交通瓶颈问题,去年太仓率先提出了与上海共建游客中心的设想,得到世博局的赞赏。今年4月,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太仓客运中心成为长三角第一个世博游客中心。
在沿江高速等沿沪接壤路网的主要岔口,太仓都建立了指路系统,并为所有进入上海区域的自驾车旅游者、团队车辆等提供现场实地实时免费打印指路地图等服务,确保世博会期间进入上海北部区域的路网通畅。当前,太仓正在与世博局磋商,把诸如门票销售、安检等前段功能和程序前置到太仓来办理。
服务世博中展示“太仓元素”
不久前,经上海世博局确认,太仓金仓湖公园成为世博会首批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太仓现代农业园、郑和公园等项目也在冲刺,加紧完善设施,“抢搭世博快车”。与此同时,太仓16家酒店列入世博网上订房系统,太仓的“江南丝竹”和“滚灯”两项传统民间艺术已上报相关部门,有望入选世博“江苏周”文化节目。
上月,太仓与上海达成协议:投资1200万元在沿江高速跨线桥段新建公交首末站,开通至上海轻轨11号线嘉定站的高速直达公交班车——与上海地铁网络零距离连接,班车时刻与轻轨时刻同步,建立起直达世博园区的绿色通道。届时,太仓到上海市中心只需半小时。目前,公交首末站主体工程已经开建,预计年底前即可投入使用。
众多“太仓元素”在宽领域、多点位“为世博服务”中闪亮。太仓人打出了“夜宿太仓、日游世博”的旗号,从食、住、行到娱、购、游等各方面向世博推出自己的精心准备。
上个月,太仓金陵钢结构公司继世博会展览主通道钢结构工程后,又顺利拿下了中国馆、德国馆和瑞士馆三大钢结构工程的5000万元大订单。而此前,太仓虹泰苗木公司通过竞标,为世博会提供180万株月季和50万株蕉金盘、熊掌木,再过几个月,这230万株花卉苗木将移植到上海,扮靓世博场馆。
“融合发展”中的激情追求
“对接世博”,是太仓“接轨上海”战略在当前发展机遇下掀起的一个高潮。相比太仓人此前所做的大量“接轨”努力,对接世博,更多地激发了太仓人借助上海世博会这个国际大舞台实现梦想的激情。
在长三角一体化程度逐渐加深的背景下,太仓人长期坚持的与上海“融合发展”的战略思路越发显露出符合实际的理性光芒。在过去几年中,围绕上海的产业转移,太仓实施了全方位的对接,双方合作领域不断拓展。统计显示,从2003年起,太仓累计引进沪上企业534家,总投资180.7亿元。
根据自身优势,太仓人锁定了自己的接轨目标:重点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配套基地、先进制造业发展转移基地、自主创新扩展基地、现代服务业延伸基地、休闲旅游度假基地等“五大基地”,从经济、文化、科教、交通等各个方面与上海无缝对接。
8月初,太仓最后一家重点污染企业离开城区,搬迁到太仓港化工区。这家企业的撤离,将给太仓城区减少60%的污染物。
制造企业“退城进区”、化工企业全部搬迁,腾出来的空间干什么?“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现代服务,提升城市质量。”在太仓人看来,太仓的发展,第一追求是生态,太仓最值钱、最拿得出手的也是生态,“接轨上海”也好,“对接世博”也好,目的都是让太仓走得更远走向世界,在这个过程中,生态是“底牌”,“城市发展水平,老百姓的生活质量,都在这张底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