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曾作为外交官在欧洲工作多年。30年前,我的父亲在英国不列颠图书馆查阅到中国古代报纸《进奏院状》。他逐字逐句誊录后,拍摄了原件的照片,寄给我让我交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方汉奇教授。当时,我并不晓得这份资料的重要,可方汉奇教授意识到,这份罕见的古代报纸实物将对我国古代报纸起源研究有重大意义。后来我才知道《进奏院状》是英国人斯坦因从我国窃走的7000件敦煌文卷中的一件。这是一份唐僖宗光启三年的官方报纸,也是现存的中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并由此证明了唐代是中国开始有新闻事业的朝代。现在中国新闻史课本里用的《进奏院状》的照片,就是我的父亲当年亲手拍摄的。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懂得了图书馆、博物馆是知识的海洋,我的博物馆情结就是这样受父亲熏陶产生的。
上海世博会开幕后,我到世博会参观,看得兴味盎然。世博会是灵感和思想的艺术画廊。观摩世博会要有历史知识、文化积淀和艺术积累,这样见到你所心仪的展馆、展品才能引起共鸣,在心灵上擦出火花。世博会上各国都呈现出自己的文化瑰宝,观摩世博是一次极好的游学。只有倾注情感去寻找,静下心来去品味,才能心有所悟,观有所感。
上海世博会给我的突出感觉是世界各国都把自己的宝贝拿来与人共享。世博会的历史是精彩的近代人类文明和创新的历史。159年前,中国的茶叶、丝绸和中药正是通过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为世人所瞩目,使世界看到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世博会是全人类的国际盛会,是一次文化盛宴,世界各国都把自己国家最珍贵的宝贝拿来与人共享。
上海世博会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不出国门看世界。我观看了100多个场馆,涵盖所有的热门馆,拍摄了3000多幅世博会的照片,并制作了一个小片子,仍然意犹未尽。世界文化太丰富了,我觉得每一个场馆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世界文化也是色彩纷呈。作家的硬功夫是能够去发现、去感受、去思索、去吸纳、去传播。观博使我感到了自己的孤陋寡闻,学然后知不足,作为个人如此,作为国家也是如此。
采访世博会像强行军,既需要体力,又需要智慧。我像蜜蜂一样在各国的展馆采蜜。我采访了世博园馆长、新闻官、世博局安保部长、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建筑师、武警战士、志愿者、游客等诸多人物,把写世博会的长篇报告文学《珍藏世博》寄给了《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海世博特刊》为读者和网民介绍上海世博会。2010年,中国人在上海举办史上规模最大、参展国家最多、参观人数最多的世博会,这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是当代中国与全球化世界的交流。我之所以几度飞往上海,每天以强行军的速度观博,是因为我想了解这个世界,同时让世界了解我亲爱的祖国。我多想做一座桥梁,通过自己的笔,为沟通东西方文化架起一道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