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与世博
大阪世博会
让世界看到日本
1970年,大阪——这座中世纪曾是日本最大的城市举办了世博会,从而成为亚洲第一个举办世博会的城市。这届世博会主题为“人类的进步与和谐”,日本现代艺术大师冈本太郎设计的太阳塔和美国馆中由阿波罗登月带回的月亮石成为最受关注的亮点。
大阪世博会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共吸引了6421.8770万游客,半数以上的日本人前去参观。
冲绳世博会
刮起海洋风
1975年日本冲绳海洋世博会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专业类世博会。
这届世博会主题为“海洋——充满希望的未来”,展示了各种开发海洋资源的技术与产品。当时处于第一次石油危机带来的经济萧条期,但仍有350万人参观了此次博览会。
筑波世博会
成就日本科研中心
1985年,位于日本东京东北约50千米处的筑波举办了科技专业世界博览会,主题定为“居住与环境——人类家居科技”。展出内容以科技产品为主,很多展品可以触摸、拆卸、安装和操作。日本所有的大中小学都组织学生参观。
筑波世博会结束后,世博园改建为日本国家级科技城,成为日本的科研中心,许多大企业的高科技研发机构均设于此。
大阪花博会
展示世界园艺
1990年日本大阪举办丁AI类专业性的国际花绿博览会,以“人类与自然”为主题,博览会展出内容以世界园艺为主。
【世博会纪念榜 】
爱知世博会
2005年3月25日到9月25日,日本爱知县举办了世博会。这届世博会被冠名为“爱地球博览会”,以“自然的睿智”为主题,倡导在全球范围内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建立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社会。
东方早报世博记者 王嵬
实习生 崔世吉

爱知世博会吉祥物森林爷爷、森林小子

爱知世博会日本馆

机器人亮相爱知世博会

爱知世博会中国馆

爱知世博园的草坪上,游客们悠闲地休憩着。
世博会给几代日本人的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从1970年到1990年,这个国家举办了四次世界博览会,让世界重新认识了日本。
2005年3月,日本第五次举办了世博会。这届世博会的举办地点选在了距离东京近300公里的爱知县。爱知世博会提出的口号是“让地球充满微笑,让地球美梦成真,让地球光彩照人,让地球声形并茂”,倡导在全球范围内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建立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社会。所以这届世博会还有个爱称——“爱地球博览会”。
世博选址地发现苍鹰
1997年6月,爱知县在与加拿大卡尔加里市的竞争中胜出,取得了2005年世博会的主办权。这届世博会以“自然的睿智”为主题,但在园区的选址上便遇到了与自然环境保护有关的麻烦。
在最初的规划方案中,主办者出于发展经济的需要,计划将濑户市东部丘陵地带的一片森林作为会场,世博会结束后进行地产开发,不料招致市民的强烈反对。
日本爱知县产业劳动部观光推进课主任滨口仁表示,当时正是人们环境意识逐渐增强的时期。此外,在拟建会场的森林里又发现了苍鹰的巢,这也进一步激化了反对行动。苍鹰在日本被列入“濒临灭绝的野生物种”,这种鹰习惯在海拔250米以下林地的高大乔木上筑巢,即将成为世博会会址的濑户市东部的这片森林正是它们的最佳栖息地。
据日本爱知世博会首席制作人牧村真史介绍,他们不得不大幅度地变更会场的建设计划,新住宅区的开发计划也被迫搁浅。滨口仁回忆说,现在想想,当初的做法是对的。如果按照原计划建设世博会场,这次世博会可能就不会受到世界这么热切的关注了。
建设不动一草一木
爱知世博会场址改造的原则是不动一草一木,选择场馆时尽量避免毁坏绿色的森林,即使不得已要占用原有的森林地带,也采用移植的方法,让小片森林“搬家”到新的空地上。
这种理念也体现在爱知世博会的吉祥物上——“森林爷爷”和“森林小子”就是来自森林的精灵,他们的森林家园被完好地保存下来。这届世博会开幕式特别设计有迎请“森林爷爷”和“森林小子”的仪式,闭幕式还有欢送他们重新回归森林的仪式,象征着世博会不会改变当地的丘陵、池塘、树木等,这是一次人类与大自然的短暂的近距离交流。
考虑到爱知世博会展出时期主要是在炎热的季节,世博会组织方运用了很多自然的降温技术。濑户日本馆防暑对策之一的“利用地热空调系统”就值得一书。在这个系统中,外部的空气通过埋在地下4.5米深的管道后得以降温,可大幅减轻空调机的负荷,并随之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爱知世博会的会场设计有环保厕所,污水直接由微生物和臭氧处理,将排泄物直接处理成为清透的中水,可用来冲厕所和灌溉植物。这样一来,既不向河流排放污水,在世博会期间还节约了1000吨水,确保了每天10万人次的游览环境纤尘不染。
世博会每天都要接待大批游客,会场内的各式餐厅和各国特色小吃店内总是人头攒动,这样必然产生大量的一次性餐具和其他垃圾,食品垃圾的最大产生量达到4.8吨/天。据爱知世博会组委会介绍,世博会会场计划使用25种大约12万个洗净后可循环使用的餐具,以及一次性洗净后可分解回收的简易餐具24种,总共2400万个。
爱知世博会还使用约80万个生物材料制成的可分解回收的塑料垃圾袋,特别是生鲜厨房垃圾,采用这种垃圾袋无需打开袋子就可直接处理。食品垃圾经粉碎、加水和碱处理,变为浆状后装入发酵槽。据称,发酵沼气生成过程需要两周,食品垃圾全部由该系统进行处理。所生成的沼气作为燃料电池的燃料利用,剩下的渣液则是优良的农田肥料。
展馆不用一点水泥
爱知世博会日本区由日本馆、爱知县馆和名古屋市馆组成。日本馆占地8029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947平方米,由日本设计株式会社的彦坂裕设计。日本馆表达了重新连接渐渐疏远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犹如一个巨大的蚕茧,其构思源自竹笼,朴实而又自然。
建筑师比喻这个笼子是地球表面的大气层,是可调节环境的装置。展馆能躲开40%的直射阳光,并通过墙面绿化和间伐木材节省能源,构造良好的自然通风环境。展馆最长处为93.5米,最宽处为73.5米,高19.47米,共用了日本九州及关东地区产的竹子2.3万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竹建筑。经过特殊加工后,竹子之间的连接不用金属,而是依靠自身相互缠绕,或用麻绳捆绑。
名古屋市馆是一座47米的高塔,又称“大地之塔”,成为爱知世博会的标志。“大地之塔”的设计理念是“让人们感受大自然的光、风、水所创造的艺术”,在塔高40米处装设了3枚直径10.5米的透亮圆盘,里面灌注了各色液体,圆盘转动时,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万花筒。“大地之塔”的外墙材料用废水处理时产生的污泥作为原材料,广场的地面铺装材料也是用垃圾焚烧后的残渣作为骨料烧制而成。墙体表面涂了光触媒金属材料,雨水冲刷后会自动洗净。
爱知世博会没有留下任何无意义的建筑设施,所有场馆全部采用钢、木材料建造,不用一点水泥,以便世博会结束后,可以像积木一样拆除。如今,这里恢复了从前的宁静与安详,人们很难想象,上千万人曾经在这里欢聚、交流,接触大自然,并融于大自然。
2005年爱知世博会体现了日本开发21世纪新的生活模式的决心,它秉持的重新发现大自然的观念也顺应了保护生态的潮流。因此,设在巴黎的国际展览局极其罕见地对日本这届世博会进行了这样的评价,称它“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世博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