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联合早报:两岸关系新脉动 “台独”陷入战略困境

  时间:2005-05-18 14:06    来源:     
 
 

  新华网消息 连宋先后访问大陆,给两岸和解带来了新契机,新加坡《联合早报》18日发表周忠菲的文章,说这是两岸关系出现了新脉动,来之不易。文章认为,台湾岛内的局势复杂,台湾问题的国际背景因素也很复杂,因此短期内不会立即出现两岸关系的改善,但万事开头难,有了开头就容易,起决定作用的是台湾民众的反思。文章说,“台独”已经陷入战略困境,在这种战略困境压力下,民进党内部的分化、政党定位的浅绿化,最终是不可避免的。

  两岸政党高层互动促成的和解氛围,是两岸关系出现的新脉动。这股暖流与西太平洋上空笼罩十年之久的紧张、阴霾之气,形成了鲜明对照,令人有时空一新之感。

  然冷静思之,连战访大陆在台湾是否有政治基础?这一历史瞬间在台湾的后续效应又是什么?民进党是因此得分,还是陷入战略困境?

  国民党访大陆得以成行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台湾政治空气出现了变化,二是大陆对台政策的调整。

  台湾政治空气变化的端倪,起始于去年12月台湾“立法院”的选举。在这个关键时刻,台湾民众手中的选票显示了理性的分量。绿营在“立法院”选举的败北,标志着“台独”势力单方面采取刺激行动,直接导致两岸关系紧张不断升级的模式被打破,“急独”的势头被遏止,台湾股市回升,岛内出现求稳趋向。客观上看,这是国亲做出访问大陆决策的政治基础。

  大陆方面为实现两岸高层互动也做出了努力,这就是为两岸交流、交往提供更大的政策空间。

  上述两个因素,缺一不可。然二者比较,从台湾今天的现实看,前者显得更重要。

  台湾岛内的局势是复杂的,台湾问题的国际背景因素也是复杂的,因此,对国民党访问大陆后续影响进行全面的评估还为时过早。笔者根据过去研究的积累,提出几点看法:

  首先,短期内不会立即出现两岸关系的改善。从民进党看,虽然出现了浅绿现象,有朝中间路线倾斜的信号释出,但目前不会放弃制造两岸关系紧张这块牌。这是因为民进党的最大政治资源,仍然立足于两岸的对立与紧张。失去这一点,民进党的政治基础就会发生动摇,而转向需要时间。

  此外,“台独”作为一项产业的经营,为民进党带来巨大的利润,也将继续诱惑民进党铤而走险。

  民进党回到中间路线的障碍,除了枪击案的真相、数额巨大的武器交易等因素外,还有其政党对社会主流民意趋势的判断,究竟是继续“民主+政治选票”的路线,还是调整到发展经贸为主的轨道上来?目前尚无定见。

  从蓝营看,泛蓝的分裂趋势如果不能遏止,第三党作为关键少数的政治投机是否出现,将使岛内的政治结构受到重大考验。不能排除目前出现的浅蓝、浅绿往中间移动的态势,又回复到深蓝、深绿对峙的格局。

  其次,长期内,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台湾民众的反思。究竟是选票政治,还是发展两岸双赢互利的经济关系?台湾的政治、经济在这一点上处于关键的时刻。

  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陆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些外部因素都在促使岛内民众思考大陆经济发展与台湾经济的长远关系。例如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台湾以“扩大内需”应对了这场风暴,其“扩大内需”的内容中,就包括大陆的市场需求。

  可见,全球化背景下周边国家和经济体的竞争,容不得台湾再有丝毫的犹豫,作为一个开放度更高的经济体,其决定性的答案,一定是携手与大陆合作,在国际制造业的大转移中,提升台湾与大陆的地位。因此,中长期关系的主体一定是朝向机制化的缓和与稳定。

  民进党自身大陆政策僵硬

  最后,“台独”是没有出路的,它已经陷入战略困境。民进党的最大威胁,目前是民进党自身大陆政策的僵硬,民进党有无能力恢复政策的弹性。

  长期看,束缚民进党发展的,是亚洲经济的发展趋势,在东盟与中日韩之间的“10+1”,“10+3”模式上形成的中国大陆经济的影响力的上升,亚太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宏观经济因素,引起的国际反应必然是希望海峡局势稳定。这就决定了民进党战略上的被动。

  此外,台湾是一个教育基准极高的社会,过去对大陆的误解,部分来自受当局影响下媒体的有意误导,以及当局对大陆希望传达给台湾民众的信息的封锁。两岸误解越深,“台独”空间越大。但这层防线已经突破,这次两岸互动送出的强大信息,已经深入到台湾民间。

  连民进党自己也在反思这些信息的含义。江炳坤赴大陆“经贸之旅”返台后,从“违法人物”最终又获准再赴大陆的变化,连战出行前的“电话背书”,以及宋楚瑜背后更蕴含着“准官方”意味的扁宋“十点共识”,这些,在战略困境的压力下,民进党内部的分化、政党定位的浅绿化,最终是不可避免的。

  万事开头难,有了开头就容易。这次两岸关系出现的新脉动,可谓双方都来之不易。后面的障碍还有待共识之士奋起排除。因此,这次国民党大陆之行所体现的“缘”或者说机遇,两岸实再应该珍惜。

  这种配合,从大陆方面看,可以使大陆与台湾共同构成一个中国主体这一目标意图得到了体现,从台湾方面看,为政党回应提供了可操作的基本平台。确实是智慧,也确实有望能够进一步发展。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