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港报:从中美关系看连宋“登陆”

  时间:2005-05-12 09:28    来源:     
 
    在台湾的泛绿阵营中,“急独派”台联党想要恢复日本殖民地文化,而民进党则主要以美国为靠山。陈水扁开始时竭力反对国民党高层访问大陆,但在美国对连战访问大陆持肯定态度后,善变的陈水扁也突然转变态度。中美关系对海峡两岸关系有很大的影响。文化差异巨大的中美能结束长期的敌对态度,走向全面合作;同文同种的两岸人民更加应该求同存异,联合维护中华民族利益。

  尼克松启破冰之旅

  两百年来,中美关系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清朝时中国任列强宰割,美国于一八八二年制定排华法案不准华人归化;二战时中国和美国结为盟国;美国在一九四三年废除排华法案,并在一九四五年通过新法案,允许参加过二战的士兵回中国结婚,并可以把配偶带到美国。

  在冷战时期,中美在朝鲜半岛直接作战,并在越战上互不相让,中美之间尖锐对立。在麦卡锡主义阴影的影响下,美国人闻共色变。尼克松利用美国人的恐共心理,每次抹红政治对手,用共产主义的帽子来打击政敌。

  连战毅然冲破阻力

  尼克松就任总统时,美国在越战中陷入泥潭,同时还要面对苏联在全球咄咄逼人的扩张。大政治家富有创新精神,敢于冲破束缚。反共老将尼克松不怕抹红,于一九七二年赴中国访问,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共同声明“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两国建交后,中美关系在克服挫折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现在中美在反恐斗争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展开建设性的合作。

  二千年“大选”时,陈水扁称自己是台湾的尼克松,最有条件和大陆改善关系;但是陈水扁上任后,却否定“九二共识”,提出“台独”性质的“一边一国论”,破坏了两岸和平谈判的基础。陈水扁变成了台湾的麦卡锡,将大陆称为“敌国”,通过“去中国化”来破坏中国文化,把改善两岸关系打成卖台,用红色帽子打击政治对手。

  美反“台独” 避拖入泥潭

  在二○○四年的“立法院”选举中,泛绿在席位和选票上均低于半数。美国否定台湾的主权和独立,反对台湾的“正名”运动,“台独”活动空间被压缩。陈水扁由“急独”变为“拒统”,用“扁宋共识”来约束在野党,分化瓦解反对阵营。

  《反分裂国家法》通过后,“独派”大老许文龙宣布支持一中,打乱了“独派”阵脚。国民党主席连战在任期将满之际,毅然冲破阻力开启破冰之旅。台湾麦卡锡主义全线崩溃,“急独”分子大打出手,血溅机场,暴露了自己黔驴技穷的真面目。

  美国政府为了防止被“台独”分子拖入战争的泥潭,多次公开表示反对台湾独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胡锦涛和连战会谈公报中,国共两党确定了坚持“九二共识”和反对“台独”的共同主张。

  有人担心连战登陆后,陈水扁会用麦卡锡式的抹红手法来打击泛蓝阵营。上世纪五十年代时,麦卡锡宣称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是因为美国国务院的外交官中有很多人是共产党间谍。在麦卡锡主义的打击下,美国国务院中的中国通都遭到清洗,有受逼害者被逼自杀。美国各界最终觉醒,参议院通过决议谴责麦卡锡。

  陈水扁将大陆视为“敌国”的麦卡锡主义性质的政策,已经对台湾的经济和文化造成巨大的破坏,引起台湾民众的反感。陈水扁在“大选”时,借助枪击事件后的同情票才取得微弱多数;泛绿阵营也在“立法院”选举中遭到挫败。

  两岸和平交流符利益

  在连战登陆后,台湾麦卡锡主义的多米诺骨牌中的第一张牌被推倒,现在展开搭桥之旅的宋楚瑜,在坚决反对“台独”同时,还提出两岸兄弟一家亲。胡连会谈公报中提出要促进两岸同胞的交流与往来。台湾当局称两岸的经济交流是“以商逼政”,称两岸的农业交流是“以农围政”,现在又把两岸的政党交流称为“去政府化”。

  台湾当局一方面标榜自己民主,一方面又认为政府利益高于社会各界利益,拼命阻挠两岸人民的交流。台湾当局应该冲破政党利益第一的狭隘价值观,把台湾各界的利益放在首位。和平与发展是二十一世纪的潮流,两岸同胞的交流已经形成无法阻挡的洪流。两岸各界同胞将在交流的过程中互惠互利,深化两岸关系。让两岸人民成为发展两岸关系的主体,这就是海峡两岸最大的民主。(摘自香港星岛日报;作者:王鲁申)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