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
 
大陆调整对台政策策略 掌握了主导权

  时间:2005-06-14 08:23    来源:     
 
 

  自去年“5·17声明”发表以来,特别是围绕着《反分裂国家法》的出台,大陆调整了对台政策和策略,采取了一系列逆势操作与顺势操作相结合的措施,掌握了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权

  《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与实施,是大陆对台工作中新的政策和策略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将大陆一贯宣示的对台方针和政策提升到法律的高度,同时也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反分裂国家法》的出台,促成了岛内在野党领袖连、宋的相继访问大陆,对台湾政治气氛和政治生态的变化产生了微妙的影响,对缓和两岸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实际上,大陆对台政策策略的调整,从去年中台办和国台办受权发表“5·17声明”就已经开始。从那时候起一直到现在,这种调整一直都在持续地、有步骤地进行之中。从战略上来讲,大陆的对台整体战略并没有改变,但是在对台政策策略上却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与调整,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种变化与调整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主动出击,夺取战略制高点,掌握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动权;软硬兼施,该硬的更硬,该软的更软。

  ●进一步强化反“台独”的立场

  从“5·17声明”、贾庆林的讲话,到胡总书记的对台工作“四点意见”,都在不断补强这一新的对台政策策略的信度和强度,而《反分裂国家法》的出台,则是这一调整过程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关节点。

  《反分裂国家法》用法律的形式强化了大陆反“台独”的刚性,通过全国人大立法的形式把大陆几代领导人一贯宣示的对台基本方针、政策提升到国家的意志和全民的意志,从而为反“独”斗争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和最广泛的民意基础,展示了大陆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容忍的决心、信心和态度。由于法律比任何领导人的讲话都更具权威性和强制性,所以对震慑“台独”的冒险活动,压缩“台独”的活动空间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而且,一旦发生了“台独”的重大事变,如果大陆领导人不采取断然、有效的措施加以制止,那么同样也要被追究法律责任。“台独”人士深知其中利害,广大台湾民众也深切感受到了“台独”对自己的严重危害,从而一举破解了多年来“台独”势力所谓“中共是纸老虎”的欺骗宣传,“台独无害论”也因此而彻底破产。

  ●为两岸关系回暖留下转圜空间

  实际上,《反分裂国家法》的内容并没有突破以前的对台政策的基本框架,既没有“统一时间表”,也没有将“台独”的概念进一步细化,而是刻意保持某种程度的模糊。这样做一方面当然是为了保留大陆方面对“‘台独’重大事变”的解释权,使两岸关系和台海局势发展的主导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也是为两岸关系的缓和发展预留了回旋的空间,为今后与台湾当局打交道留下了可以求同存异的灰色地带。

  ●迫使扁当局向“中间路线”移动

  大陆目前的策略是以“反独”为基点,建构最广泛的国际国内“反独”统一战线,压迫陈水扁当局调整两岸政策,向“统独光谱”的中间地带移动。

  主要做法有以下数端:

  一是前面所讲到的,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加强遏制“台独”的强度和力度,以堵截“法理台独”的可能走向,使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包括“台独”人士认识到:“台独”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是不可能实现的神话。

  二是持续做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的工作,建立国际“反独”统一战线,借助于国际社会的力量约束“台独”,防止其铤而走险。因此有所谓“促美压扁”的策略,把美国当作反“台独”的间接同盟军来争取。

  三是争取岛内的反“台独”力量,在反对“台独”的共同立场上,形成与国、亲两党的“战略联盟”(即建立两岸“反独”统一战线)。这次连、宋相继访问大陆,并和大陆达成了反对“台独”的高度共识,就是这一策略的重大成果。

  四是出台一系列具体举措,持续做台湾人民的工作,减轻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敌对情绪,逐步增强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同感,弱化“台独”生存的社会条件。

  与此同时,对陈水扁当局并未“赶尽杀绝”、“一棍子打死”,而是采取“给出路”的政策。胡锦涛清楚地表示:“只要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九二共识’,不管是什么人、什么政党,也不管他们过去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我们都愿意同他们谈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问题。”在胡宋“会谈公报”中“两岸一中”新论述的提出,实际上就是为陈水扁留下了一个下台阶的机会。这个概念对“九二共识”进行了重新表述,对于“一中”的政治含义刻意保持模糊。笔者以为,如果陈水扁真有诚意“就坡下驴”,完全可以把“两岸一中”的概念和所谓“宪法一中”结合起来,或者与“九二香港会谈成果”的概念进行衔接,抑或是在扁宋会“十点共识”的基础上进行衔接,从而使陈水扁和民进党当局摆脱目前两岸政策的困境。

  上述措施结合在一起,沉重地打击了“台独”,有效地遏阻了“台独”势力恶性发展的势头,使剑拔弩张的两岸关系形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

  ●做台湾人民工作“入岛入耳入心”

  近一个时期以来,大陆做台湾人民的工作更加注意岛内民意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更加注重技巧性和细腻性。

  首先,制定《反分裂国家法》本身就是做台湾人民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争取台湾民心、做台湾人民工作不仅仅是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给台湾人民多少“好处”;做台湾人民工作是多层面、多角度的,让台湾同胞真正体会到:“台独”没有和平,分裂没有稳定,只有和“台独”划清界线,拒绝当“台独”的炮灰和人质,才能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安全。《反分裂国家法》的出台,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其次,推动“春节包机”的实现、“双亚”赴台悼唁辜振甫先生,都是出人意料的举措;而开放台湾农产品到大陆销售、开放大陆游客到台湾旅游、赠送台湾大熊猫等一系列新出台的具体措施,则向台湾人民持续释放出了极大的善意,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民进党当局至今仍在阻挠这些措施的贯彻落实,但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已经切实感受到了大陆的善意。

  此外,大陆方面充分利用连、宋来访所形成的轰动效应,全程开放海内外媒体采访报道,借助于台湾和国际媒体特别是电视直播,在连宋“登陆”的同时,大陆领导人和大陆人民也实现了“登岛”,使广大台湾民众领略了大陆领导人的风度与气质、感受到大陆人民对台湾同胞的骨肉亲情,看到了祖国大陆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各个方面的建设成就,对大陆的正面印象不断增加。

  总之,自去年“5·17声明”发表以来,特别是围绕着《反分裂国家法》的出台,大陆调整了对台政策和策略,采取了一系列逆势操作与顺势操作相结合的措施,掌握了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权。

  (作者徐博东 系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教授)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6月14日 第三版)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