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岛内舆论 |
|
|
|
在台湾,数字通常是一种强化统治合法性、遂行执政者意志的工具。不过,有原则就有例外。这次各界高度瞩目的所谓“3·26大游行”,主办方号称“上百万”人参与,没想到台北市长马英九就像戳破国王新衣的小男孩,冷冷地丢出游行人数为27.5万人,顿时让民进党傻眼,不晓得如何接招。
台湾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群众运动以来,常以台北市城中警察分局辖区作为活动的重点。所谓“久病成良医”,这20年下来,城中分局估计群众数目字的精确度,相较其它警察单位,恐无出其右者。所以,当马英九以城中分局提供的数据,说出“3·26”那天实际的游行数字,整个民进党当然气急败坏,认为马英九此举别有企图。
根据合理的经验值推估,一个游行如果号称5万,实则一两万人;号称30万者,实际上有个10来万就相当了不起。至于号称百万群众大游行,能有个三五十万便是相当傲人的成果。不过,“3·26”游行却出乎意料地减少许多。扣除掉马英九的所谓“别有用心”外,民进党动员能量锐减,却是不争的事实。
造成这种原因可能有二,首先是民进党动员能量已逐渐疲乏。为了去年“3·20”选举,陈水扁钻了“巧门”,猛搞“公投制宪”;又弄了个所谓“百万人手牵手护台湾”;紧接着“3·19”当天,两颗子弹划过鲔鱼肚,才让他惊险过关。去年底“立委”选举,陈水扁为了“割喉割到断”,率领旗下四大天王南征北讨,没想到却栽了个大跟头。民进党透过反复动员,却又在正当性和道德性上惹人议论,于是乎渐次流失中间选民的支持。
讲得更明白一点,这些接近中间的浅绿群众,支持民进党的原因是因痛恨过去国民党黑金横行,给民进党机会,而这种机会可不是随到随填的空白支票。但是,民进党的所作所为令他们一再失望,于是现在这些人遇到投票时,宁愿在家里窝着做沉默的抗议,也不愿再去投票。去年底“立委”投票,创下台湾“立委”选举史上的新低,足为明证。
其次,民进党的内省力量迅速降低。当初,各种资源远不如国民党的民进党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靠的是内部的改革力量,走的是普罗大众所接受的“新中间路线”。但是,民进党二次执政后,少了过去的战战兢兢,多了不少嚣张跋扈。先是透过“置入性行销”绑架所有的公务部门广告资源,让各新闻媒体遇到民进党不得不噤声;接着,在无力冲刺民生政绩之际,用力炒作意识形态议题。
民进党在新“内阁”里,容不得温和的中立人士,只惦着“整碗捧去”。在这种“蒙上眼睛就以为看不到,捂住耳朵就以为听不见”的情况下,过去机敏的反射神经不见了,中立制衡的力量也被阉割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群唯唯诺诺的马屁精。要想靠这些人来接近台湾民众,不仅低估民众智慧,更属异想天开。
看到民进党声嘶力竭地把“3·26”动员不力的罪过,一股脑儿地推给马英九,说什么马英九“别有用心”,这话其实说得言重。民进党举党上下,难道就没人可以对此痛下针砭,当年,国民党就是在一群马屁精环伺下,才丢掉50年的“江山”。而今,5年不到,民进党竟然覆辙重蹈,腐败之速,果真令人看得咋舌。
(作者杜筱越 系台湾资深媒体人士)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3月29日 第三版)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