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富春:道德信念法律"八荣八耻"含三层面
 
 
  来源:      日期:2006-04-10 14:22

 


   中广网北京3月13日消息(记者张毛清)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的重要观点,在哲学、美学届引起强烈的反响。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美学会会长、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彭富春认为,道德、信念、法律 是“八荣八耻”富含的三个重要层面。
 


     昨天上午,彭富春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八荣八耻,最主要的还是道德层面,提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规范,同时又具有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这个道德规范他觉得是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的,一个是低的,不伤害别人,就是我们常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高的道德标准是什么呢?是爱祖国爱人民。还有一个比道德标准更高的,就是八荣八耻里面的,就是我们要理想信念,要有正确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他觉得这个精神支柱才是保证八荣八耻最后界限的基础。


     作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彭富春教授,在国内哲学美学界是一位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他著作等身,是一位深具人文关怀的哲学家。多年来,彭富春不遗余力地为政府献言献策,他先后提出的关于“学校要强化心理教育”、“设立保护长江的专门机构”、“实施全社会人心建设工程”等议案,在社会上都引起过热烈反响。尤其是关于“实施全社会人心建设工程” 这个直指心灵和精神的言论,被有关高层领导和专家学者认为是“极具建设性的提议”,“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应及时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今年的两会上,彭代表还就大众的公民素质建设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见。

    他认为,目前,我们的公民素质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法律意识不足。人们不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在现实中既不维护自己的权利,也不履行自己的义务。具体而言,例如公民作为纳税人有纳税的义务,同时也享有相关的权利。但很多人对于自己作为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一无所知。第二,道德意识滑坡。目前社会的道德现象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无道德”,人们不讲道德、漠视道德、反对道德。在民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在官场、贪污腐败、欺上瞒下。人们没有良心、也就是没有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第三,信仰意识缺失。它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无信,也就是没有真正的信仰。一个如果对于世界和人生没有真正的信仰,那么他对于他人也就不可能有诚信和信用。目前社会上人与人之间诚信的危机在根本上源于人们信仰的危机。二是迷信。现在很多人虽然没有真正的信仰,但信奉迷信。如他们相信算命、风水、鬼神,乃至邪教,不断地烧香、下跪、捐款等等,以此消灾得福。”

   他分析认为,导致公民素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旧的规则体系已经失效,新的规则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这样便使人们的意识出现混乱或真空现象、西方不良思想的影响、传统优秀文化的衰败等。 作为人大代表,他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要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教育。让公民知道自己的权利,哪些是能够做的,哪些是不能够做的;让公民知道自己的义务,哪些是必须做的,哪些是必须不做的。其次,要加强公民的道德意识教育。要加强公民的信仰意识教育。最后,彭富春代表强调,公民素质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相互结合。其中尤其是要加强学校教育。因此他特别建议教育部尽快发布规定,在大中小学开设不同层次的公民知识课程,并编撰相关的教科书,培训相关的师资力量。

 

   (来源:中国广播网)

                          编辑:轻晨

 
编辑: system    
  查看/发表评论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