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是云南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是加快建设“两强一堡”的黄金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期。
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初步建成,为云南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特别是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为云南加快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和广阔空间。经过多年努力,云南发展已进入厚积薄发、蓄势待发、千帆竞发的新时期。——秦光荣
“十二五”时期是云南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是加快建设“两强一堡”的黄金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期。云南省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发展环境总体有利。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初步建成,为云南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特别是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为云南加快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和广阔空间。经过多年努力,云南发展已进入厚积薄发、蓄势待发、千帆竞发的新时期。
2011年2月15日,云南省召开省政府第53次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云南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无论哪个议题,都蕴含着‘科技’。”云南省省长秦光荣介绍说,春节后的第一个省政府常务会议,主要内容就是讨论《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兴水强滇”战略的决定》,审议《云南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云南省低碳发展规划纲要(2010至2020年)》。
“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和用好机遇,顺势而谋,乘势而上,奋力把云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秦光荣说。他同时认为,科技进步与创新是转变发展方式的第一推动力和战略基点。“所以,我们要围绕创新谋发展,全面发挥创新引领的作用。大力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逐步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力争我省区域创新能力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十二五’期间,我省科技工作将更加注重为经济主战场服务,为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服务,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以及为改善民生服务。”
创新驱动 特色优势产业竞争力提升
“十一五”期间,云南启动和实施了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明显加强。表现之一就是云南的特色优势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例如,云南的烟草种植、加工和装备技术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铜、铅、锡、锌、铝及稀贵金属等有色金属采、选、冶技术和装备水平及产业规模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云南的磷化工和煤化工不仅资源和产业规模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重要的是深加工技术水平处于全国先进行列。云天化集团高浓度磷肥生产规模全球第二,主要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在国内和全球领先;精密机械制造、物流自动化设备、金融电子装备、大型铁路养护机械、太阳能电池等云南特色的先进制造业,技术水平均居国内领先水平。铁路养护机械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PR系列高级存折打印设备市场占有率达70%,均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二;此外,重点耗能产业的节能减排技术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云铝自主研发的低温低电压铝电解新技术,使云南省铝锭交流电耗大幅下降,每吨铝电耗比全国平均水平节电约1000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外,云南的花卉新品种研发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获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品种约占全国的九成,成为云南花卉产业王国的有力支撑。
秦光荣指出,“十二五”期间,云南的经济要从发展传统产业向发展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新型工业化进程也要把壮大特色主导产业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机结合,走技术集成、产业集聚、要素集约的发展道路。
秦光荣介绍,“十二五”期间,云南省将集中力量组织实施5个重大科技专项和8个重点新产品开发专项,在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围绕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以高新技术重大产品产业化为核心。通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国家及省级财力,引导企业、金融及社会资金投入,突破100项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和品牌产品。
据了解,8个重点新产品开发专项是根据云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目标要求,选择生物、先进装备制造、农业、电子信息、新材料、化工、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中技术水平高、产品成长性好、单项产品销售收入有望超过1亿元、农业单项产品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产品。“要通过组织实施重点新产品开发专项,推动形成‘小巨人’创新企业群。”秦光荣说。
异军突起 民营高科技企业快速成长
如今,作为一支新兴力量,云南的民营高科技企业正在快速发展起来。例如,专业从事人用疫苗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生物制药企业云南沃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才成立,凭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产品,短短几年就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疫苗生产基地,成为国内最具有持续成长活力的生物制药企业之一,并于2010年10月成功在创业板上市。
云南临沧鑫圆锗业股份有限公司同样是一个民营高科技企业,他们成立了国内第一家锗业研究所,建立了以多位院士为核心的科研团队,成为国内唯一具备锗矿采选、火法富集、湿法提纯、区熔精炼、精深加工及研发能力,锗产业链较为完整的高新技术企业;几年时间,他们从原来生产单一的粗二氧化锗产品发展成为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锗系列产品,参与起
草制定及修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4项;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研发项目2项;成功地研制了高效太阳能锗单晶片,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远销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比利时等国家和地区,锗系列产品销量占全国总销量的45%,居亚洲之首。
对此,秦光荣认为,虽然云南省科技创新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云南是欠发达省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企业和科研机构创新能力整体较弱、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科研成果总量少、成果转化率不高,绝大多数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竞争较多依赖于资源和价格等要素,依靠创新取得竞争力的能力不足。创新型企业少,辐射带动作用弱。省规模以上企业中仅有17.1%拥有研发机构,2009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8%,绝大多数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在今年年初云南省召开的省政府第53次常务会议上,秦光荣提出要科技厅在今年上半年牵头拿出支持民营高科技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秦光荣说:“一些民营高科技企业的迅速崛起,给云南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也让我们看到了云南民营高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空间和潜力。那么,这就需要政府加强规划和指导,着手制定支持民营高科技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就是要增加力度,加快步伐,培育民营高科技企业,让更多的沃生生物、鑫圆锗业这样的企业成长起来。”
合理配置 健全科技投融资体系
2月21日,云南省科技工作会议期间,曾召开全省科技工作座谈会,邀请在滇工作的两院院士及各州市科技管理部门负责人就如何做好科技工作、营造特色创新的良好氛围建言献策。对于大家最为关心的科技机构改革问题、科技投入、人才问题,秦光荣表示,“十一五”期间,云南全社会科技投入在稳步增长,2008年8月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启动,每年新增省级财政专项经费2.5亿元,用于创新能力建设。2009年全省多渠道科技投入达101.34亿元,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成为西部省区第三个科技投入超百亿元的省份;当年全省财政科技投入额位列全国第18位。
“但是,全省科技投入总量仍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全省全社会尤其是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R&D)投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财政科技投入不足且资源分散,缺乏有效的资源配置协调机制和绩效管理机制,科技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投入的持续性、系统性不足。科技投融资体系不健全,缺乏有力支撑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市场融资相结合的多渠道科技投入格局尚未建立,缺少创新能力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贷款,以及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服务形式。”秦光荣说,“所以,‘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努力做到全省多渠道科技投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其中,各级财政投入150亿元,带动企业投入450亿元以上,金融机构及社会资金投入450亿元以上。到2015年,财政科技投入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5%以上,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以上。”
“植树造林” 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
人才是强省之基、创新之本。秦光荣介绍说:“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持续推进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省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至2010年,共选拔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十三批共610名,省技术创新人才十批共358名,有效地提升了我省科技队伍的整体科技创新实力,成为我省高层次人才快速成长的‘加油站’。同时推进省级创新团队建设,共选拔培育51个省级创新团队,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人才选拔培养逐步从‘植树’向‘造林’深化。创新团队正成为聚集培养高层次人才,开展重大科技攻关的重要力量。”
据了解,2008年启动的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引进计划已卓有成效,共引进高端科技人才38名。其中,2人为院士,3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5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4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8人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提高了云南省在国家层面的科技竞争实力。今年,云南又在积极制定措施,吸引一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在各自学科和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和科技创业中,起骨干核心作用的高端科技人才来滇工作。另外,启动建设100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工作,引进院士专家“入驻”企业,搭建企业和院士专家之间的科研合作、技术交流、成果转化、重大课题论证和人才培养平台。同时,加快科技人才培训基地、大学科技园、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高技术企业孵化园等载体的建设步伐,为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秦光荣最后表示,“十一五”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排名由2005年的全国第29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25位。“‘十二五’,我们的目标是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进入全国中等水平,区域创新能力排位再提升3—5位,力争进入全国前20名。”
■数字云南
100项
通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国家及省级财力,引导企业、金融及社会资金投入,突破100项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和品牌产品。
100家
启动建设100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工作,引进院士专家“入驻”企业,搭建企业和院士专家之间的科研合作、技术交流、成果转化、重大课题论证和人才培养平台。
610名
至2010年,共选拔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十三批共610名,省技术创新人才十批共358名。
■名词解释
“两强一堡”战略
2009年12月,中共云南省委八届八次全委会根据胡锦涛总书记“桥头堡”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两强一堡”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