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照片讲诉幕后故事

时间:2011-07-22 13:38   来源:新浪环球地理

  北京时间7月2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摄影记者菲利普·斯科特·安德鲁斯拍摄了一系列照片,记录美国宇航局航天飞机计划最后的日子。安德鲁斯的系列摄影作品名为“最后的日子:航天飞机的最后飞行”,通过一幅幅照片让公众了解航天飞机、宇航员以及地面人员的生活,了解已经持续了30年之久的航天飞机计划幕后的故事。  

  1.疏散演练

  疏散演练(图片来源:Philip Scott Andrews) 

  在2010年3月针对STS-131任务的一次例行疏散演练中,两名宇航员穿过托台,离开“发现”号航天飞机。时年4月,7名宇航员搭乘“发现”号在美国宇航局位于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2004年1月,时任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哥伦比亚”号空难事故之后呼吁航天飞机退役。重返地球大气层过程中,“哥伦比亚”号发生爆炸,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7月8日,“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最后一次执行太空任务,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补给。此项任务为期12天。 

  安德鲁斯说:“我的父亲(摄影界的老兵斯科特·安德鲁斯)拍摄了133次航天飞机发射。一提到航天飞机,他就会兴奋。听到他们宣布结束航天飞机计划的消息,我们决定启动这项拍摄计划。”在宇航局进行发射前的准备工作时,安德鲁斯刚好在场,于是拍摄了这幅照片。他说:“我当时恰好在场,用手中的镜头拍摄一系列黑白照片,记录下航天飞机的最后几次发射。”“最后的日子”历时几年时间拍摄完成。安德鲁斯说:“我之所以选择黑白照片是因为我希望作品能够散发出阿波罗时代的美感,唤醒那一代人的记忆。” 

  2.打开的舱门

  打开的舱门(图片来源:Philip Scott Andrews ) 

  从其中一个白色房间拍摄的打开的“发现”号舱门。这些房间是净化室,座落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架人行道上,位于3个轨道飞行器处理设施内。任何人进入或者离开航天飞机都必须穿过这样的白色房间。安德鲁斯说:“参与航天飞机任务的工作人员通常在发射前进入航天飞机,在白色房间的墙壁上签名。” 

  照片展示了3号轨道器处理设施的净化室,右侧墙壁上贴着一些任务臂章。这位摄影师说:“能够进入航天飞机就是一次非常难得的经历。进入并非易事,你不得不趴在地上,手脚并用,爬过舱门。拍摄后几分钟,我站起身,这才意识到自己是少数有幸进入航天飞机的人之一。” 

  3.给引擎加罩

  给引擎加罩(图片来源:Philip Scott Andrews) 

  3号轨道器处理设施内,航天飞机技术人员肖恩·金正给“发现”号的舵机引擎加罩。这艘航天飞机刚刚结束空间站之旅,正为下一次飞行做准备。安德鲁斯说:“结束飞行任务之后,航天飞机送运到轨道器处理设施内,这个设施就像是一个茧。技术人员进行各种维护工作,为下一次飞行做准备。” 

  在实施“最后的日子”拍摄计划时,安德鲁斯并不希望为公众展现一些熟悉的宇航员面孔。他说:“我真正感兴趣的是地面人员,因为你很难看到他们,他们为将航天飞机送上太空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是蓝领工人,骑着哈雷戴维森工作。他们每天忙忙碌碌,就是为了顺利发射航天飞机。” 

  4.吊在半空

  吊在半空(图片来源:Philip Scott Andrews) 

  飞行器装配大楼内,一艘航天飞机高高地吊在半空,彷佛悬挂在博物馆的天花板下。这种姿态下,工作人员可以安装巨大的橙色外部油箱和两个纤细的白色火箭推进器。安装结束后,航天飞机被运到发射架。 

  安德鲁斯说:“他们将航天飞机吊在起重机下面,吊起的高度有几层楼高。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过程,因为飞行器装配大楼是为体积更小的土星V型火箭设计的。为了将航天飞机固定在适当位置,他们不得不让航天飞机在空中按一定角度旋转,因为机翼实在是太大了。你能看到航天飞机这个巨大的建筑内慢慢升起。装配大楼的空间超过五角大楼,非常安静,你能听到的就只有起重机工作时发出的声响。如果用一个词形容装配大楼,那就是‘大’。”

编辑:郭莹莹

相关新闻

图片